七月的临汾安吉村,日头正烈。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动力学院筑梦乡村实践队的4名队员已经开始了志愿服务活动,此次志愿服务活动,4名队员蹲在齐腰高的柴胡地里陆续开展着除草工作,通过一次次辨认柴胡与杂草,同学们也触碰到了土最真实的温度。
初见柴胡:在泥土里读懂"药草经济学"
活动伊始,65岁的赵大爷为了使我院同学们更准确的区分柴胡与杂草,他手持小锄头,示范着除草的要领,不时还说到“这株带锯齿边的是刺儿菜,会抢柴胡的养分,得连根拔起”。他粗糙的手掌抚过柴胡纤细的茎叶,让我院同学们看到了农民对于土地那一份珍贵与重视。
活动开始前,队长黄佳昊也提前做足了功课,他与同学们分享着,柴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价值高,但幼苗期抗病性差,杂草争夺养分是减产的主要原因。人工除草虽然耗时,但能避免农药残留影响药材品质。蹲在地里,4名同学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看似相似的绿色植物里,藏着"朋友"与"敌人"的区别,分辨它们成了第一课。
汗滴入土:在劳作中体会"粒粒皆辛苦"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头晕,汗珠砸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洇出小小的深色圆点。队员杨淯浩的防晒霜早已被汗水冲掉,脸颊晒得通红,他的指甲缝里嵌满泥土,洗了三遍还是泛着淡淡的土黄色,殷艺杰和于磊同学的手腕上更是留下了被杂草的硬茎划破的细密划痕。然而这并未阻挡我院同学们的热情,他们起初戴着手套干活,却发现手套影响触感,反而容易误拔柴胡苗,索性撸起袖子徒手操作,这不仅是我院同学们对每一件事都极具责任感的一次体现,更是同学们将“拓荒精神扎根于心”的生动反响。
田间课堂:从除草到读懂乡村振兴
傍晚收工时,经过统计成果:4名同学一天清除2亩地的杂草。村支书算了笔账:“雇人除草一天要150块工钱,你们这是帮村里省了450块呢!”但同学们收获的远不止这些。在柴胡地旁的老槐树下,赵大爷给我们讲起村里的变化,赵大爷的这些话语比任何报告都鲜活,让同学们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水渠里流淌的清水、药材市场上的订单,也是我们拔掉的每一棵杂草。
返程时,夕阳给柴胡地镀上金边。队员们的衣服沾满尘土,却没人抱怨。黄佳昊同学在实践日志里写道:"课本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价值,但只有当汗水混着泥土的气息,才能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分量。"
这次支农志愿服务经历,如一粒草籽落进我们心里。它或许不会立刻发芽,但足够让我院同学们知道,这片土地的温度、赵大爷的笑容、指尖残留的泥土芬芳,都是青春里最珍贵的养分。当同学们真正弯下腰,才懂得"接地气"三个字的深层含义——那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者的尊重,更是青年一代该有的姿态。
未来,我院筑梦乡村实践队将持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