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泉蕊 樊晨乐 秦铭泽/文 牛泉蕊/图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8月16日至1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三生”有“兴”赴黄河——华北自然保护地协同治理调研实践团深入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实践调研。
太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高达88.7%,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五味子、黄芩、柴胡、等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为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乡村发展路径提供了天然样本。团队深入保护区内的太宽河村、马家庙村等进行实地走访。
张爷爷给团队成员讲五味子的种植要求、收成
在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跟随保护区内农户,深入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情况。当地村民张大爷坦率地告诉队员,由于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实际耕种面积有所缩减,农民们大多依靠上山采药或在自家附近种植药材来维持生计。目前正值五味子收获的季节,如果维护和管理得当,每年两亩地可获得约一万五千元的收入。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也发现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具体来看,部分农户依然依赖传统的种植技术,对生态种植标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导致部分药材的品质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此外,农户获取市场价格和需求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在面对药材市场价格的波动时,应对能力显得不足,容易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张爷爷采摘的新鲜五味子
守护自然生态,筑牢文明根基。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国家生态发展政策在乡村的落地成效,更为自然保护地“三生”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样本。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调研加深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解,未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形成高质量报告,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帮扶措施,助力太宽河保护区在守护生态底色的同时,进一步释放药材经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
团队成员与马家庙村村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