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的兴起与停摆
时间银行,不仅是社区互助的流通凭证,更是重构社会资本的情感货币。为深入探究时间银行在基层治理中的整合机制,剖析其在社会学视野下的信任构建模式,2025年7月20日至8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桂林“时光守护”社会服务践行团在七里坪社区、五美社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团队以桂林时间银行现状为锚点,聚焦“服务-时间”交换系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三维联动,解构其代际互助网络、数字化运行逻辑及社群凝聚力孵化路径,探寻其激活社区自治内生动能的可持续方案。
社会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是曾作为首批试点的七里坪社区。昔日,这里“低龄存时间,高龄享服务”的模式颇具活力:退休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志愿服务队,通过安全巡防、代购跑腿、慰问老人等服务积累时长,服务时长1小时可换取1个时间积分,未来可用积分兑换养老服务或即时在社区超市换取米油等生活物资,比如35积分即可换取一桶花生油。居民谢阿姨就曾因在志愿服务中摔倒行动不便,成功兑换了贴心的代购服务。
然而,随着项目核心推动者、社区中心办公室前书记张妮妮的调任,这个曾寄托着互助养老希望的创新模式如今已黯然停摆,社区虽仍保留了安全巡防、慰问老人等志愿活动,但服务时长兑换未来照护或实物的核心机制已被停止,曾经的积分静静躺在账本里,失去了流通的温度。究其停摆根源,志愿者服务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与中暑事件暴露了保障缺位,分散而混乱的日常运行机制持续消耗着管理效能,加之临桂区政府最终难以负荷持续的财政补贴压力,这一场旨在织就温情养老安全网的社区试验,终于还是停了下来。
7月22日,团队抵达象山区五美社区。五美社区也是当时的核心试点之一,曾以独特的运作模式开启了互助养老与社区服务的探索之旅。团队成员对象山区时间银行负责人邓先生进行了采访,他的讲述勾勒出这一创新实践从起步到停摆的完整轨迹。
不同于部分社区采用的积分制或“时间币”,五美社区的“时间银行”坚持“直接时间换时间”的核心逻辑。为确保公信力,所有服务需经服务对象签字确认、社区审核后,登记至专属的“时间储蓄存折”,实现服务预约与时长记录的透明化。社区还同步创建公众号,用以宣传互助精神,扩大影响力。其服务项目涵盖广泛,从家政护理、家庭医生问诊,到心理疏导、外出代办等,几乎覆盖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多元需求。更具吸引力的是,志愿者积累的服务时间可在便民超市兑换实物,这一设计在初期有效提升了参与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五美社区的“时间银行”志愿者以学生群体为主,且每位志愿者上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作为象山区“时间银行”的特色亮点,这里还提供一站式惠民便民服务——免费为老年人进行简单身体诊疗,相关费用由区政府全额承担,这一举措曾让不少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为破解资金短缺、关注度与参与度不足等难题,项目团队还尝试创新,如开设“中老年书画公益大讲堂”,邀请专业画家志愿者授课,将艺术普及纳入养老服务范畴,助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谈及具体实践案例,邓先生回忆起一位王奶奶的故事:老人居家行动不便,某次突发身体不适需前往医院,而家人不在身边。志愿者团队得知后,年轻党员张先生主动请缨,将王奶奶背下楼并安全送往医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时间银行”的互助初心。然而,这样的温暖场景未能持续。如今,五美社区的“时间银行”已悄然停摆。邓先生坦言,机制运转需大量资金支持,而“时间银行”自身造血能力较弱,这一项目被政府暂时取消,甚至不能再使用“时间银行”的名称。尽管“时间银行”的模式已终止,但社区志愿服务并未完全中断,只是已降格为单纯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曾经的“时间换时间”规则不再生效,“时间换实物”的兑换机制也随之取消,回归到纯粹的公益服务属性。回望这段实践,邓先生流露出一丝悲观:“我们都是小人物,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句感慨,不仅是对一个项目停摆的惋惜,更折射出基层在探索社会服务创新模式时,面临资金、机制可持续性等现实挑战的困境。五美社区“时间银行”的尝试,虽以停摆告终,却为社区互助模式的探索留下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居民对互助服务的需求真实存在,也揭示了公益项目在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建设上的核心命题,为未来类似实践提供了深刻的镜鉴。
青春杠杆撬动社区互助再生
7月26日,桂林时间银行计划团队按约定,抵达了象山区五美社区的办公会议室。出乎团队成员意料的是,来到现场参与宣讲会的居民竟然多达几十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都是青少年儿童。邓先生热情迎接了团队成员,直言自己“都想不到居然会有这么多人感兴趣”。团队还从一位中年的家庭妇女了解到,她对“时间银行”这个概念感到“很新奇”,之前虽然知道社区有搞过时间银行,但后来不知怎的没了消息,因此对它的了解并不深入。
在宣讲开始的前一天,团队就向邓先生提出了关于完善时间银行制度的想法:扩大对标人群,把养老帮扶的目标,转变为社区居民互助;和其它社区建立统一的时间兑换机制,以数字平台为依托,扩大流通范围。宣讲开始后,当邓先生介绍团队提出的想法时,许多听众都表示认同:“这应该是个有效的办法。”宣讲会的最后,邓先生就目前所处的困难,向居民们征求意见,这让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为社区居民与团队成员交流
最后,团队成员提出的一个短期目标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力宣传时间银行机制,对标人群完全可以不必仅限于高龄人群,青少年儿童、中年人同样可以参与。这样既可以起到社区居民互助,促进邻里和谐,也能扩大时间银行的人数基础,影响更多的人。
宣讲结束后,看到居民们彼此之间仍然在热情地交换想法,邓先生激动地说:“没想到居民们原来这么认可时间银行。”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为了更大范围地调查群众对时间银行的态度与发展建议,团队联系了五美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在相关平台同步发布了线上问卷调研与线下传单派发的志愿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学生、大学生踊跃参与,并最终成功回收一百多份有效问卷数据。夏日的桂林街头,一群身着红色志愿服的学生志愿者穿行公园的林荫小道间,他们手中的问卷与传单承载着一个温暖的使命——为沉寂的“时间银行”互助机制重新注入生命力,用脚步丈量社区需求,以行动探索互助养老的破局之道。最终,团队带着五美社区的经验,团队迅速铺开辐射网络,联系了七里坪、回龙、空明等社区,组织青年志愿者分队开展“扫楼式”宣传。几十余名志愿者头顶烈日穿梭于楼道间,将印着时间银行理念的传单递到居民手中。“阿婆您看,这就是咱们社区的互助存折!”志愿者刘同学在树荫下,耐心向一位摇扇纳凉的老太太讲解,后者攥着传单连连点头:“这个好!我身体还硬朗,能帮人买菜做饭!”更令人振奋的是,许多曾参与过时间银行服务的退休党员主动加入宣传队伍。“年轻人就是好,很多事情,没有你们年轻人的干劲可行不通,”一位老党员如是说道。
“时光守护”不停歇,数字赋能展未来
在社区宣传上取得的进展,更坚定了团队对时间银行未来发展的信心。8月1日,团队联系了临桂区文明办,由于工作人员们公务较为繁忙,此次交流以电话的形式进行。在电访中,文明办的工作人员对时间银行计划团队的努力表示赞扬,同时也指出,桂林围绕时间银行展开社会实践的高校团队并不少,希望每个高校的团队能“不忘初心,探索出更有效、更切实际的方案,让时间银行重新在桂林办起来。”之后,双方聚焦“数字化赋能”展开了深入讨论,团队根据实践总结的“技术+人文”双轮驱动的理念获得了文明办的高度认可:即利用小程序或软件实现服务精准匹配,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时长不可篡改,让互助服务看得见、可积累、易流转,同时发挥区块链开放、自由、信息高度透明的特点,为“以时间换时间”模式赋能。
尽管广西师大“时光守护”团队的暑期实践暂告一段落,但时间银行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当社区治理面对人口老龄化、社区缺乏凝聚力等问题时,时间银行的互助模式正是一味良药。这场贯穿夏日的实践印证了只有让互助精神与青春力量相结合,时间银行的星火才能重新被点燃。真正的社区韧性不仅在于完善制度设计,更在于唤醒每个人心底的善意微光。为了守护这份光芒,广西师大“时光守护”团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