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蜡染新生·丹寨蝶变|中央民族大学“籽籽同心 寻访丹寨”团队暑期非遗调研纪实

    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金世斌 李子墨
    贵州丹寨,蜡染古韵与现代产业在这里交汇,非遗技艺与青年创业在这里同频共振。7月21日至26日,中央民族大学“我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项目——“籽籽同心 寻访丹寨”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丹寨县,以“非遗融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题,通过走访、调研和访谈,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7月23日,团队抵达位于丹寨县扬武镇老冬寨村的丹寨县民族文化双创园,这是丹寨县推动非遗与产业结合的重要载体。园区集展示、生产、住宿于一体,形成“小而精、快运转”的模式。当天,团队走访贵州省草木染服饰有限公司,深入生产车间,详细观察蜡染布料设计、打样、缝制、返工等环节。车间内机器轰鸣,布料和染缸交错排列,蜡染制作的每一步工序都被团队仔细记录。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团队了解了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整个周期,包括原材料采购、打样数量、返工率和市场投放的各个关键节点。
 
团队成员参观制作过程
    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从早期“一次上千款”的大规模开发转向“精选十余款”的精细化生产,集中资源打磨核心产品,降低库存压力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团队据此整理出生产流程示意图和产品策略调整对比表,将这些资料纳入调研档案,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依据。在车间一角,团队还重点关注植物染料的使用情况,包括板蓝根、姜黄、艾草、茶叶等天然染材。通过询问和拍摄,团队记录了不同染材在调配比例、染色时间及最终色阶上的差异,了解到企业正尝试通过丰富色彩方案来贴合现代审美需求,并将蜡染工艺应用于家居布艺、饰品等多种产品形态中。
 

 
企业负责人介绍相关蜡染
     在对青创园整体运营机制的调研中,团队通过访谈与资料分析,全面了解园区如何为创业青年提供支持。园区不仅为入驻企业免除生产和住宿租金,还通过贷款协调、电商平台对接等多种方式,帮助创业团队快速进入市场。团队将园区政策、资源配置及支持路径逐条整理,形成了青创园的运营模式分析,为后续案例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7月25日,团队走访宁航蜡染非遗工坊,重点关注“非遗技艺带动就业”的模式。工坊内部生产井然有序,墙上“专注一件事”的标语映衬着坚守与传承。团队详细观察画蜡、染缸、复染、晾晒等工序,记录了每道工艺所需的时间与步骤,绘制成完整的蜡染制作流程图。通过访谈,团队了解到工坊辐射丹寨及周边四县,吸纳700余名妇女参与蜡染工作,人均年增收超过3500元。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蜡染技艺的传承,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稳定就业岗位。
 
蜡染画娘正在绘制图案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拍摄了工坊的工具区、成品展示区和包装区,详细记录了从设计到成品上市的整个链条。这些影像和数据帮助团队进一步理解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市场中的流通路径,同时展示了丹寨如何通过产业化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团队还关注到工坊在订单承接、市场拓展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用数据。
 
 
设计师成昊介绍蜡染产品
    通过对青创园和宁航工坊的连续调研,团队对丹寨非遗产业的整体生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青创园侧重为创业青年提供孵化和市场链接平台,帮助他们试错创新、积累经验;宁航工坊则以技艺传承为核心,通过规模化生产与组织化管理带动区域妇女就业,实现了“非遗技艺—产业链—民生改善”的闭环发展。这两者在功能定位上的互补,为丹寨蜡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双重动力。
展望未来,团队认为丹寨非遗产业的发展路径正在形成以“创新驱动”和“政策引导”为核心的双向模式。草木染等企业通过不断探索植物染料、丰富色阶和产品形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紧密结合,展现出非遗产业创新的活力。而青创园则通过免租空间、政策扶持和电商对接等举措,降低了创业门槛,让更多青年团队得以尝试、积累并落地。团队计划继续深化与丹寨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关注蜡染产品创新、市场渠道拓展和就业模式优化的新动态。同时,将本次实践成果整理为案例教学资源,纳入校内课程体系,并启动非遗产业专题研究,系统分析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团队希望通过持续的调研与成果输出,为更多地区提供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