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信阳师范大学00后学子田间地头攻克技术难关——信阳师范大学光伏回收“三下乡”暑期实践

    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2024年暑期,信阳师范大学“光伏全元素再生攻坚队”的00后学子们,奔赴新乡市卫辉市、洛阳市汝州市,开展以光伏回收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扎根田间地头,用刻苦与奉献攻克技术,为“双碳”目标和乡村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1(15).jpg

图一:团队成员为百姓检查光伏组件各参数 许凯博摄

踏遍电站:在烈日中摸清基层需求

7月初,实践伊始,队员们在新乡市卫辉市的光伏电站开启调研。炎炎夏日,他们扛着检测工具在光伏板间穿梭,详细记录组件使用年限、损坏程度等信息。连续一周,每日徒步10余公里,走访5座电站,收集300多组数据,汗水湿透衣服也不停歇。当看到回收场堆积的废旧组件,队员李志新科感慨:“这些都是‘城市银矿’,回收技术难题必须攻克。”

图片1(14).jpg

图二:团队走访基层调研 雷应生摄

“在回收场看到堆积如山的废旧组件时,大家都很震撼。”队员李志新科回忆道。正是这次基层调研,让他们敏锐意识到光伏回收的迫切性——这些含银、硅等资源的组件,既是“环境负担”,更是待开发的“城市银矿”。带着这份责任,团队锚定了“攻克全物料回收技术”的实践目标。

昼夜攻坚:用汗水浇灌技术之花

为突破技术瓶颈,团队在两地搭建临时实验室。白天,40℃高温下,他们到回收点搬运废旧组件,双手常被划伤;夜晚,在闷热的实验室反复试验,凌晨才休息成常态。队员们累计开展200多次实验,写满12本记录本,即便手掌磨出厚茧、眼睛熬红,也无人叫苦。最终,他们研发的“物理拆解+热解分离+湿法提取”技术,让光伏组件物料回收率超95%,回收的光伏背板可提升电站效率5%-15%。

图片1(17).jpg

图三: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实验的参数调试 李志新科摄

“最难的是热解参数调试,一次失败就要从头再来。”队员孙临说。那段时间,团队每天只睡4小时,累计开展了200多次实验,记录本写满了12本。手掌磨出了厚茧,眼睛熬得布满血丝,但没人叫苦退缩。最终,他们创新研发出“物理拆解+热解分离+湿法提取”技术,让光伏组件物料回收率超95%,其中光伏背板经回收后,还能提升电站效率5%-15%。

扎根一线,让技术成果惠及乡村

在服务基层方面,队员们同样全力以赴。在洛阳市汝州市,他们为当地光伏电站免费检测,教村民识别可回收组件和简易维护方法,还结合光伏知识开展3场防骗宣讲,覆盖200余户村民。截至活动结束,团队帮助两地回收处理废旧组件10吨,创造经济价值约8万元。“能为乡村发展出份力,再累也值得。”队员们说。此次“三下乡”实践,让00后学子们在田间地头实现了成长。他们用刻苦钻研和默默奉献,攻克光伏回收技术难题,证明当代大学生只要扎根基层,就能在服务国家和人民中实现青春价值。

图片1(18).jpg

图四:团队成员了解相关企业知识 杜明珂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坚,更是一场青春淬炼。在新乡市卫辉市的光伏电站,队员们顶着烈日徒步调研时,鞋底磨破了就换双鞋垫继续走;在临时实验室里,为了观察热解反应的细微变化,他们轮流守在仪器旁,饿了就啃面包,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这些00后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土地,用汗水浸润着技术的土壤,更用“敢啃硬骨头”的韧劲和“俯身为人民”的奉献,在光伏回收的战场上书写了动人的青春答卷。有村民说:“这些娃娃比自家孩子还能吃苦,真是好样的!”而队员们也在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奉献’是抽象的词,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帮村民修好一台旧手机的耐心里,藏在为了一个实验数据熬红的眼睛里。”

他们的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只要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就能在服务国家需求中绽放青春光彩。当“双碳”目标遇上乡村振兴,当青春智慧对接时代需求,这群00后用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温室里的绽放,而在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知识和汗水浇灌出属于新时代的果实。而这颗果实,必将在更多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通讯员:雷应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