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一份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正式发布。由于人力问题,该调面向查仅仅某校部分青少年,并回收有效问卷调查,涵盖性别、年龄、年级等基础信息,以及压力感知、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生活习惯等12个维度的内容,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从样本构成来看,本次调查呈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性别分布上,女性受访占比53.7%;男性受访者占比46.3%,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这一数据与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女性更关注自我心理状态的趋势基本吻合。年龄层面,12~15岁的受访者占比48.15%,成为本次调查的核心群体;16~18岁的青少年占比37.04%,12岁以下及18岁以上群体合计占比14.81%,显示出初中阶段青少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年级分布的特点尤为突出,初一年级受访者占比高达72.22%;初二、初三年级合计占比16.67%;高中及以上年级仅占11.11%。调查团队分析认为,这一分布既与初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中学的适应期、对心理状态变化更为敏感有关,也反映出该阶段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更易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调查。
心理健康核心指标呈现分化态势
在压力感知维度,数据呈现出鲜明的分化特征。66.6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未感到明显的生活压力”,这一比例远超“感到压力较大”的群体(24.07%)和“压力极大”的群体(9.26%),显示多数青少年在日常社交、家庭关系等生活层面保持着较好的适应状态。
但学业压力的影响却不容忽视。53.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感受到学习压力”,其中“压力持续存在”的比例达18.52%。在压力来源的多项选择中,79.63%的青少年将“学业负担”列为首要来源,远超“人际关系”(29.63%)、“家庭期望”(25.93%)和“未来规划”(18.52%)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初一年级学生中,有62.3%的人认为学业压力“已影响到日常情绪”,这与该阶段课程难度提升、学习节奏加快的特点直接相关。
情绪状态方面,焦虑感成为最普遍的情绪困扰。44.44%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会出现1~2次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考试前的紧张不安、作业堆积时的烦躁感等。相比之下,抑郁感受的发生率较低,33.33%的人表示“偶尔会感到情绪低落”,但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更值得欣慰的是,极端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有过自残念头的受访者占12.96%,其中仅少数人表示“曾实施过轻微自残行为”;有过自杀念头的比例为9.26%,均为“一闪而过的想法”,未出现持续性自杀意念。这些数据表明,当前青少年整体情绪状态虽存在波动,但尚未出现大规模的严重心理危机。
心理支持体系呈现“高认知、低利用”特点
在社会支持网络方面,72.22%的受访者表示“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其中59.26%选择“面对面与父母、朋友交流”,24.07%倾向于“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倾诉”,仅16.67%会“写日记等方式自我倾诉”。这一数据反映出青少年仍偏好真实、即时的情感互动,家庭和同伴仍是其主要的心理支持来源。
然而,专业心理服务的利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尽管75.93%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实际参与过心理辅导或咨询的比例仅为22.22%。深入分析发现,“担心被同学议论”(48.15%)、“觉得自己的问题不算严重”(37.04%)、“不知道如何预约咨询”(14.81%)是主要阻碍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度普遍较高:超过70%的人认为“有心理困扰时寻求帮助是正常的”,85.19%表示“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92.59%支持“在课本中加入心理健康知识内容”。这种“高认知、低利用”的矛盾,提示相关部门需进一步优化心理服务的可及性,消除青少年的求助顾虑。
多元影响因素与积极生活状态并存
调查同时梳理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元因素。在“最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评选中,35.19%的受访者选择“家庭氛围”,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情绪状态;29.63%认为“学校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互动)更为关键;18.52%则关注“社会评价标准”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双面性在此显现:66.67%的青少年认为“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其中42.59%明确表示“负面影响更大”,主要表现为“过度关注他人动态引发的攀比心理”“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感”等;但也有24.07%认为社交媒体提供了“情绪宣泄的渠道”和“兴趣社群的归属感”。
生活状态方面,积极因素与潜在问题并存。83.33%的受访者会参与课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以75.93%的占比成为首选,48.15%的人保持“每周至少运动1~2次”的习惯;77.78%表示“每天能保证7~8小时睡眠”,68.52%“饮食习惯规律”,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基础保障。
但潜在问题也需警惕:46.3%的受访者承认“有过逃避现实的想法”,主要表现为“不想上学”“不愿面对难题”等;38.89%表示“偶尔会感到孤独”,尤其在“考试失利”“与朋友发生矛盾”等情境下更为明显。不过,整体来看,74.07%的青少年表示“对未来有明确的期待”,68.52%“认为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显示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仍是主流。
结论与建议
综合来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向好,多数人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极端心理问题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学业压力引发的焦虑情绪、心理服务利用不足、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等问题,仍需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应对。
未来,建议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优化学业评价体系,减轻青少年学习负担,为其留出更多自主发展空间;二是完善学校心理服务机制,通过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便捷的咨询渠道,降低青少年求助门槛;三是引导家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对社交媒体的规范引导,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多方协同,助力青少年在身心和谐发展中度过成长关键期。
文字来源:南京审计大学“向心生长“小队
图片来源:南京审计大学“向心生长“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