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光赤心”实践队奔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加“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红色沃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感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探寻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沉浸历史,触摸信仰的脉搏
踏入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厚重的历史画卷在队员面前徐徐展开。昏黄的灯光下,南昌起义的枪声、秋收起义的呐喊,将队员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油画上革命者坚毅的目光,“走自己的路”的铿锵话语,以及模拟场景中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艰辛足迹,无不诉说着“坚定执着追理想”的力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镌刻着密密麻麻英名的墙壁与沉默的无字碑,无声诉说着最沉重的牺牲。基地罗老师动情讲述七岁孩童随母亲宣读入党誓词的场景,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信仰传承的生生不息。小井红军医院旧址里简陋的竹制镊子、石锁替代的消毒剂,大井旧居中斑驳的书桌,黄洋界哨口上仿佛犹在耳畔的隆隆炮声……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让“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可感可知可学。
血脉传承,聆听无声的惊雷
一次特殊的访谈直抵心灵深处。80岁高龄的革命后代赵进军老师平静讲述父亲赵杰将军身上的六处贯通伤,以及长眠越南战场的大弟,名字中蕴含的“建军”、“援军”寄望,让全场陷入无言的震撼。隐蔽战线英雄刘光典烈士之子刘玉平老师,则揭开父亲在狱中以绝笔“信”字最后一横刺穿威逼利诱的壮烈,其母八千多个日夜的无声坚守,让“忠诚”二字重若千钧。赵老师那句“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生对党忠诚,没有给父亲丢脸”的自白,诠释了红色基因如何在平凡坚守中绽放光芒。
时代答卷,书写青春的续章
井冈山精神不仅存于历史,更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焕发新生。深入大井村,队员们对话党支部书记邹书记。十余年前,面对村集体收入几近为零、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困境,这位深谙井冈山精神的领路人,以“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信念,盘活闲置资源,依托“红绿辉映”优势,带领村民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实现了从农耕到“民宿+”文旅融合的蝶变。“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不变的理想”,邹书记朴素的话语,正是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在马源村,队员们与乡亲同做一餐饭,聆听餐饮店主讲述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依托红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切身感受老区发展的蓬勃脉动。
赓续精神血脉,更需创新表达。实践队发挥专业所长,积极筹划打造“烽火家书”网页平台,聚焦抗战家书的情感力量,设置“飞信传书”地图,并介入ai,开发“电子信笺”功能,让用户跨越时空书写致先辈的回信或生成独属于自己的信稿,实现信仰的青春接力。
北航“仪光赤心”实践队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信仰的溯源、精神的淬火和方法的传承。实践队员们表示:将以“敢闯新路”的锐气,将先辈的精神火炬转化为空天报国、强国建设的磅礴青春力量,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作者:刘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