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当高温席卷中原大地,信阳师范大学“光伏全元素再生攻坚队”的00后学子们,带着对“双碳”目标的执着与对基层需求的关切,开启了一场跨越新乡、洛阳两地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队伍,以攻克光伏回收难题为使命,在田野间、电站里、实验室中,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技术破解难题,将青春力量注入绿色发展的土壤,为乡村低碳转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实践答卷。
图一:团队成员为百姓检查光伏组件各参数 许凯博摄
聚焦行业痛点:以基层需求锚定实践方向
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柱,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早期光伏组件逐渐进入退役期,废旧组件的回收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包含银、硅等珍贵资源的设备,若处置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若能实现高效回收,则能变“废”为“宝”,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城市银矿”。正是敏锐捕捉到这一行业痛点与基层需求,信阳师范大学的00后学子们自发组建攻坚队,将暑期实践的课堂搬到了光伏回收一线。
图二:团队走访基层调研 雷应生摄
“在回收场看到堆积如山的废旧组件时,大家都很震撼。”队员李志新科回忆道。正是这次基层调研,让他们敏锐意识到光伏回收的迫切性——这些含银、硅等资源的组件,既是“环境负担”,更是待开发的“城市银矿”。带着这份责任,团队锚定了“攻克全物料回收技术”的实践目标。
酷暑踏查卫辉:用脚步收集一手数据
7月初的新乡市卫辉市,地表温度突破35℃,实践队的首站调研就在这样的酷暑中拉开帷幕。队员们每天清晨便携带检测仪器出发,穿梭在连片的光伏电站中。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下,他们弯腰记录组件的使用年限、外观破损情况,用专业设备检测发电效率衰减程度,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队服,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专注。
“每天要徒步10多公里,走遍5座电站,回到住处后还要连夜整理数据,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关键信息。”队员李志新科回忆道。连续一周的高强度调研,他们累计收集到300多组一手数据,为后续技术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当队员们走进当地的光伏回收场,眼前堆积如山的废旧组件更是让他们深感责任重大。“那些组件有的边框生锈,有的玻璃碎裂,却没人知道该如何高效回收其中的资源。”正是这次基层调研的触动,让团队坚定了“攻克全物料回收技术,让废旧光伏组件重获新生”的目标。
图三: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实验的参数调试 李志新科摄
鏖战汝州实验室:日夜攻坚突破技术瓶颈
带着调研中明确的方向,实践队转战洛阳市汝州市,在这里搭建起临时实验室,开启了日夜兼程的技术攻坚。白天,汝州的气温飙升至40℃,队员们顶着烈日前往回收点搬运废旧组件。光伏组件的金属边框锋利,稍不留意就会划破手掌,队员孙临的手上至今还留着当时的疤痕:“搬运组件时,汗水滴在伤口上又疼又痒,但没人停下来休息,大家都想着能多搬一组,多争取一点实验时间。”
图四:团队成员了解相关企业知识 杜明珂摄
扎根乡村送服务:让技术成果惠及民生
技术研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基层、惠及民生。在汝州市开展实践期间,实践队始终秉持“把成果带给群众”的理念,将技术服务送到乡村一线。他们主动为当地光伏电站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帮助电站排查组件故障,提升发电效率;针对村民对光伏回收知识了解甚少的情况,队员们手把手教大家识别可回收组件的特征,传授简易的组件维护技巧,让村民们学会“家门口的资源利用”。
考虑到农村地区电信诈骗高发,队员们还巧妙结合光伏回收知识,开展了3场防骗宣讲。“有些骗子会冒充回收人员,用低价收购村民手中的废旧组件,甚至骗取定金。”指导老师訾威说,宣讲中,队员们结合真实案例,教村民辨别正规回收渠道,讲解光伏组件的实际价值,累计覆盖200余户村民,为乡村安全筑起了一道“防护墙”。当看到回收提炼出的银料被运往工厂重新用于生产,当村民们拿着组件维护手册露出笑容,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实践的意义。截至实践结束,团队帮助卫辉市、汝州市两地回收处理废旧组件10吨,为当地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约8万元,不仅解决了废旧组件的处置难题,还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通讯员:许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