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赴宁夏开展“黄河生态文明与新农业发展”实践调研

    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保学院赴宁夏调研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农耕文明,承载着数千年文明记忆。在当代,其既是串联三大高原的生态廊道,也是重要农产品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在此背景下,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保学院赴宁夏调研队”为积极响应“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于8月1日到8月7日来到了位于黄河流域上游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黄河流域乡村,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以青春之力探索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共赢之路,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探访宁夏水利工程,感悟水利智慧
  8月1日至3日,调研队先后探访青铜峡水利枢纽与盐环定扬黄工程,在实地调研中感受黄河流域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体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实践队员们循着宁夏两千多年的治水脉络,深入了解这座集灌溉、发电、防洪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从秦汉时期的无坝引水到现代闸墩式水电站的建成,从传统手工测量到ADCP流速仪等智能设备的应用,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水利技术的迭代升级。在水利博物馆,汉代陶漏斗、宋代灰陶水管等文物,生动再现了古人治水的智慧;而水文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则展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的科技力量。大家深刻认识到,这座年发电量达13.5亿千瓦时的枢纽工程,不仅灌溉着36.67万公顷农田,更守护着宁夏平原的生态与民生。
  团队参观青铜峡水利枢纽
  随后,实践队前往盐环定扬黄工程,近距离接触这一“革命老区的民生之光”。在五泵站,队员们聆听了建设者们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战风沙、克艰险的故事,了解到工程如何通过8座泵站将黄河水引向干旱地区,解决了90多万人的饮水难题,灌溉出44.47万亩良田,更治理了200多万亩沙化土地。从技术创新的水泵系统到守护“生命水脉”的团队精神,队员们切实体会到这项革命老区的伟大工程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中的双重价值。
  团队参观灌区第一分支
 
  聚焦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8月4日至5日,为调研黄河两岸的特色产业,调研队走进宁夏闽宁镇与盐池县,实地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探寻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闽宁镇,团队重点了解了葡萄种植与酿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依托贺兰山东麓的自然优势,当地将昔日荒滩改造为绿意盎然的葡萄长廊,不仅优化了区域生态,更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与增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参与合作,以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持助力葡萄酒品质提升,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为产业注入智力动能,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既为居民带来实际利益,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闽宁镇的变迁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体现为居民生活与精神面貌的全面提升,彰显了科学规划与资源优势利用在脱贫致富中的关键作用。
  8月5日,团队前往宁夏盐池滩羊产业集团,深入参观了滩羊全产业链运作。队员们参观了从屠宰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全过程,直观感受到产业标准化运作模式;工作人员向团队展示了滩羊基因图谱,体现出当地对品种改良与品质把控的重视;随后大家看到的羊皮制成的地毯等副产品,则展现了产业链的延伸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据介绍,盐池滩羊产业以企业与政府合作模式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既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又带动了当地民众稳定增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工作人员细心为大家介绍滩羊产业
 
  传承治沙精神,践行生态担当
  8月6日,团队先后前往白春兰治沙基地与盐池县水土保持基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沙柳与花棒随风摇曳,昔日黄沙漫天的荒漠已蜕变为生机初显的绿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调研团队专程来到这里与治沙劳模白春兰面对面交流,在实地研学中感悟生态治理的力量。“那时候沙子能没过膝盖,种的树苗一夜就被风刮跑。”70多岁的白春兰奶奶带着队员们穿行在展馆间,指着老照片,对比着如今的植被覆盖率,细致讲述40余年治沙历程。队员们认真记录着细节,听着老人“一辈人干好一辈人事”的嘱托,更深刻体会到治沙精神与专业使命的分量。这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洗涤,更是让青春力量与生态担当在沙地深处的共鸣。
  走进盐池水土保持基地,在沙地的实地研学中,探寻水土流失治理密码。感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实践智慧。花棒在风中轻摇,黑沙蒿的细枝紧锁沙土,这些看似寻常的植物正是当地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生态卫士”。基地内坡面上的草地方格,植被覆盖的治理示范区,都是工作人员长期扎根沙地得来的盐池经验。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农皓均带领大家在基地周边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实地地貌,从详解风蚀沙化、治理植被恢复技术到种植的植物特点特性,从监测数据到治理成效,为大家一一讲解。学习结束后,大家不仅直观感受到了水土保持对生态改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更坚定了以专业所长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
  北林农皓均博士带领团队成员实地调研
 
  解生态治理举措,感宁夏绿色新篇
  8月7日,调研队就宁夏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情况,与宁夏大学生态系施光耀老师展开访谈,系统了解宁夏整体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实践及科研进展情况。
  访谈中,施光耀老师详解了宁夏多维度生态治理举措:沙尘治理方面,三北防护林通过构建乔木-灌木-草本多层次结构,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促进沙粒沉积;同时利用植被根系固结土壤、凋落物及林下微生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持水力,中断风蚀-输移-堆积链,实现沙化土地逆转与生态系统稳定。水资源净化利用方面,宁夏每年获黄河水补给,城市污水经处理后部分回补黄河,建设与修复人工湿地与黄河湿地发挥净化功能,地下水经土壤吸附后保障流入黄河水质常年达标。土壤治理聚焦农业污染与盐碱化,宁夏年均降水约180毫米而部分干旱地区蒸发量可达1500-1600毫米,农地盐析作用导致盐碱化,目前正通过抗逆植被筛选及基因工程改良应对。在科研方面,宁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密切,后者计划在宁建研究院,贺兰山、盐池、中卫、固原六盘山为重点研究区域。水碳耦合与遥感模型耦合等研究持续推进。
  此次访谈,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宁夏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创新实践,为后续科研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团队成员与施光耀老师合影
 
  作者:吴耀祖 尤彬霁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