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挟着黄芪的清香与葵花的芬芳,掠过固阳的田野与街巷。2025年7月10至15日,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之光”实践团的12名青年学子,踏着晨光走进这片土地——他们带着知识与热忱而来,在支教课堂上播撒科学种子,在田间地头探寻产业新机,在家访路上传递温情关怀;而这片土地与这里的人们,也以淳朴的热情与真实的需求,教会他们何为责任、何为成长。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让青春在奉献中淬炼,让生命在互助中丰盈,共同谱写着属于固阳与学子的振兴乐章。
一、课堂深处:让知识如溪,浸润童心
(一)科学的种子,在童趣中萌芽
南关社区的教室里,微生物成了会讲故事的朋友。“面包里的小洞,是酵母‘小工人’吹的泡泡呀。”志愿者的话语刚落,孩子们的眼睛便亮如星子。从“发霉面包上的微生物”到“种子发芽的伸展运动”,一个个生活化的比喻,让高深的生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互动时,小手如林,笑声似潮,科学的种子就这样悄悄落在心间,等着某天破土而出。
(二)学业的灯塔,在耐心里点亮
作业辅导的桌前,总有俯身讲解的身影,也常有棋盘旁的欢语。志愿者用分水果的游戏讲除法,用看图讲故事的方式析课文,把数学公式、语文课文都化作孩子们能懂的语言。“原来这道题这么简单!”孩子恍然大悟的雀跃,是课堂最美的回响。难题解开后,大家围坐棋盘旁,楚河汉界间的对弈、跳棋格子里的巧思,让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笑声里藏着亦师亦友的温情。他们不只会辅导功课,更懂用陪伴驱散疲惫,让学习的时光既有收获也有快乐。
(三)文化的根脉,在热爱中扎根
黄芪与黄河,在课堂上相遇成诗。志愿者说:“固阳的黄芪,爱住凉爽的沙壤土,就像我们爱这片土地。”孩子们闻着药香,听着泡茶煮粥的吃法,还有人蹦出“我家酿过黄芪酒”的分享,让乡土的记忆在互动中鲜活。黄河“几字弯”的故事里,西口文化的传说中,孩子们拿起画笔,把对家乡的爱画进手抄报,那稚嫩的笔触下,是“我是黄河孩子”的赤诚。
(四)传统与科技,在碰撞中生辉
冰皮月饼的甜香与无人机的嗡鸣,在社区里交织成奇妙的乐章。志愿者先讲月饼的历史,从古代祭月供品到如今的团圆象征,孩子们听得入迷,随后洗手动手,揉面团、包馅料,把团圆的心意压进模具,再将甜蜜分给邻里,让传统节俗在指尖流转。转身望向广场,无人机正划出优美弧线,志愿者说它是“农田里的小帮手”“应急时的先锋队”,孩子们在操控体验中,触摸到科技的温度。传统是锚,科技是帆,这堂课教给孩子的,是面向未来的勇气。
(五)同心的种子,在童声中生长
南关社区的活动室里,民族团结的旋律轻轻流淌。志愿者指着图片说:“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共同开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孩子们看着不同民族的服饰、风俗,听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比喻,眼里满是向往。动画短片里,各民族小朋友手拉手唱歌跳舞的画面,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悄悄发芽,有孩子举起小手说:“我要和所有民族的小伙伴做朋友!”
普通话的韵律,在互动中变得生动。“学好普通话,就能和全国各地的朋友聊天啦!”志愿者示范着标准发音,带领孩子们读字词、练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的童声里,偶有卡壳的憨态,却满是认真。公益短片里,普通话消除隔阂、连接心灵的故事,让孩子们更起劲地模仿发音。活动室里字正腔圆的朗读声,是文明交流最美的序曲。
二、家访途中:让温情如光,照亮心门
晨光里,实践团的脚步踏过乡间小路。推开斑驳的木门,五年级女孩的画满墙都是,母亲那句“没条件让她学画”的轻叹,被悄悄记在笔记本里。拘谨的男孩,在聊起手工作品时眼睛发亮,话匣子一打开,便停不住对创作的向往。
桌上的茶还冒着热气,家长们拉着成员们的手说起孩子的日常,聊到学业,他们反复念叨“ 就盼他读好书,将来能自己选日子过”,那份实在的心意让人心头一暖。成员们辅导作业,听孩子说烦恼,笔记本上记的不只是家庭情况,更是沉甸甸的信任。临别时,家长们站在门口挥手的身影,映着夕阳拉长,成了心底最柔软的剪影——原来真诚的关怀,真的能跨越所有距离。
三、田野深耕:让科技之力,赋能乡土产业
(一)解码黄芪产业链的新活力
“生命之光”实践团深入君康芪业(固阳)科技有限公司,实地探访黄芪产业振兴之路。君康芪业的车间里,智能设备运转不息,大型提取机正把黄芪的精华凝练成产品。直播镜头前,这株“固阳仙草”正走向更远的地方。实践团成员凑近看流程,听企业讲发展的挑战与方向,仿佛看见传统药材在创新中焕发的生机。
种植基地里,有机肥料容器守着一方沃土,黄芪在阳光下舒展叶片。成员们跟着经理辨品种、看生长,品鉴不同药材的滋味,才知“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让3000亩黄芪田都成了致富田。科技,正让这株草,长成乡村振兴的希望。
(二)五分子村的“向阳”实践
五分子村的葵花田里,实践团成员躬身忙碌的身影与向阳而生的花盘相映成趣。他们网格化采集土壤样本,用游标卡尺丈量茎粗,细致记录株高参数,沾着晨露的采样袋与密密麻麻的测量笔记,承载着对作物生长的深度探究。这些田野间的第一手数据,正通过“土壤-作物”生长模型转化为改良方案,并与学院实验室的研究形成闭环,既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更以青年智慧为这片“向阳产业”注入科技动能,让金色花田孕育出更饱满的丰收希望。
返程时,行囊里盛满了固阳的馈赠:课堂上的欢歌、家访时的叮咛、黄芪田的药香、葵花叶的晨露,还有孩子们关于“民族团结”的纯真童言。这群生科学子深知,“三下乡”不是句点,而是青年与乡土约定的序章。他们将田野间的观察化作论文的注脚,把心间的感动酿成持续前行的力量,让“生命之光”始终照亮扎根大地的征途——因为青春的价值,本就该在滋养一方水土中,绽放最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