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田间地头与校园课堂,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美育赋能的实践正悄然展开。2025年8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余沁垠、唐喆、刘钰等同学组成的 “三下乡” 调研团队,聚焦当地省级非遗 “武夷鱼龙戏”,深入开展文化调研与教育实践,探索以美术课程为纽带,激活非遗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千年民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民俗文化博物馆内鱼龙戏表演道具
五夫镇作为宋代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文化底蕴深厚,“武夷鱼龙戏” 便是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化瑰宝。这项融合舞蹈、戏剧、音乐与民俗信仰的传统艺术,2009 年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竹制纸扎的鱼龙道具、寓意 “祈福丰收”“驱邪纳吉” 的表演情节,不仅承载着闽北先民的生活智慧,更蕴含着朱子理学 “礼乐教化” 的文化基因。然而,团队调研发现,这一珍贵非遗正面临 “传承之困”;与此同时,当地农村中小学美育也存在 “资源之缺”—— 南平市教育局 2023 年报告显示,武夷山市 9 所农村完小、2 所初中的美术课程虽 100% 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但校本教材开发率仅 18%,学生对本土传统戏剧认知率低至 11%,教师普遍面临 “在地化教学资源不足” 的难题。
“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让它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心里。” 带着这样的目标,团队开启了 “调研 — 转化 — 落地” 的实践之旅。在五夫民俗文化博物馆,团队细致考察鱼龙戏实物展陈,与市级传承人深入交流,记录他创新用铝丝制作鱼龙道具、守护民俗老物件的故事

“鱼龙戏”表演现场
基于扎实的调研,团队创新性提出 “三维赋能” 方案:在课程开发上,将鱼龙戏的视觉元素转化为水墨创作、立体手工、数字绘画等适合中小学生的美术课程内容,填补本土美育资源空白;在学科融合上,挖掘鱼龙戏与朱子文化的关联,将 “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思想融入教学,让美术课兼具艺术熏陶与文化传承功能;在实践活动上,设计 “非遗进校园” 沉浸式体验,邀请传承人走进课堂,指导学生扎制鱼龙灯架、学习表演动作,每年计划举办 “朱子文化节暨鱼龙戏展演”,让学生从 “听故事” 变为 “演文化”。
武夷山市博物馆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收集 100 份有效问卷与多组深度访谈数据。结果显示,76% 的受访者认可鱼龙戏的 “民俗传承” 价值,40% 支持 “适当改良” 非遗形式,80% 呼吁政府扶持、70% 期待文旅融合 —— 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非遗传承的群众基础,更为实践路径提供了精准方向。目前,团队已初步构建起包含理论手册、实践案例、评价体系的标准化教学资料包,未来将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在武夷山市农村中小学推进试点教学。

成员访谈五夫镇当地居民鱼龙戏相关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三下乡’的实践,搭建起‘教育 — 文化 — 乡村’的联结桥梁。” 团队成员表示。此次实践不仅让广西师大师生深入基层、知行合一,更探索出 “以美育激活非遗、以文化赋能乡村” 的可持续路径。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深化与武夷山市教育、文旅部门的合作,推动 “鱼龙戏” 美育课程落地生根,让非遗传承成为乡村振兴的 “文化引擎”,让千年 “鱼龙” 在新时代的乡村舞台上跃动出更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