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成式 AI 应用调研实践纪实:在 “大学之城” 探寻智能时代的教育密码
七月的武汉洪山区,梧桐树荫里藏着 37 所高校的琅琅书声。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调研团带着100份问卷走进这片 “大学之城”,这里科教资源优势显著,汇聚了众多知名高校,AI应用十分活跃,生成式人工智能早已像空气般渗透进大学生活,却少有人真正看清它的全貌。调研团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学生群体的学习、学术与隐私行为的影响,对武汉市多所高校开展实证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与深度访谈,探讨研究了关于AIGC使用现状、学术影响、信息失真、隐私问题、高校管理等问题。
筹备:在理论与现实间架起桥梁
“您认为 AI 生成的论文摘要是否应标注来源?” 会议室里,指导老师正带领团队成员进行预调研。这份历经 12 次修改的问卷,最终凝结了法学、教育学、统计学三个专业的智慧:既包含 “每周使用 AI 工具次数” 等量化问题,也设置 “当 AI 答案与教材冲突时您会如何处理” 这类情境题,甚至嵌入《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条款的认知测试。
实践:
当我们在 10 天内完成对 12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后,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显示:89% 的本科生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生成式 AI,其中人文社科类学生对文本生成工具的依赖度显著高于理工科。
更令人深思的发现藏在面对面访谈里,英语专业的李同学坦言:“写作文时会先让 AI 生成初稿,再逐句修改。” 这种 “人机协作” 模式背后,是 76% 的受访者承认 “有时分不清自己与 AI 的创作边界”,并且李同学还提到“有时已经意识到AI会凭空捏造错误数据,但是为了提高效率及时完成任务就顾不得那么多了”。而在与辅导员的交流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矛盾现象:部分院系禁止 AI 用于作业,却有教授在课堂上推荐 AI 文献综述工具。
保障:让每一份数据都经得起检验
法律风险防控始终是重点。在整理 30 小时访谈录音时,团队为每份素材标注 “已获知情同意”,涉及个人观点的内容均做匿名处理。这种严谨性源自前期对 12 个司法案例的研究 —— 我们发现,高校 AI 使用纠纷中,80% 源于数据收集环节的程序瑕疵。
反思:在洪山区的科教土壤上生长的思考
站在东湖边回望,这片聚集 40 万大学生的土地,正成为观察 AI 与教育融合的绝佳样本。当我们看到武汉大学开发的 “AI 学术诚信检测系统”,对比某高职院校简单禁用 AI 的规定时,更深刻理解了调研的意义:技术治理不该是一刀切的禁令,而应像洪山路的梧桐树,既需要支撑的主干—政策框架,也需要舒展的枝叶—灵活应用。
调研仍在继续,问卷数据正在转化为可视化图表,访谈录音里的鲜活故事将被编织成案例集。或许正如一位老教授所说:“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于阻止浪潮,而在于教会学生在浪涛中保持航向。” 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 “大学之城”,我们正努力记录下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第一缕晨光。
(通讯员:郭育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