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行守秦巴草木 归藏山地基因

    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汉中植物名录调研队

        2025 年 8 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资环赴汉中植物名录调研队” 深入陕西省汉中市,开展暑期植物资源实地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实地调查汉中市主要植物名录为核心,旨在通过系统记录植物种类、分布及生态特征,评估当地植物现状与变化趋势,为汉中市生态保护、生物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助力团队成员提升专业技能和环保意识。汉中地处秦巴山区与汉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四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其植物资源对维系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安全至关重要。由于当地此前缺乏系统的现代植物名录记载,这成为本次调研活动开展的重要背景。

多学科融合创新调查方法
        实践队采用实地调查法,调查范围覆盖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确保数据全面准确,团队创新采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除书面记载外,对所有植物均采集照片标本并同步拍摄照片。
在三个城区植物较为集中的区域,队员们共布置 30 个面积为 10m×10m(100m²)的样方。调查内容涵盖三大类:植被信息调查,包括树木的物种、数量、绿地斑块植被的垂直结构(乔、乔 - 草、乔 - 灌、乔 - 灌 - 草)以及树木胸径(划分为 <10 cm、10~30 cm、>30 cm 三个等级);树木特征属性调查,根据《中国植物志》对树木的乡土 / 外来、常绿 / 落叶、观赏 / 非观赏、食用 / 非食用、药用 / 非药用、耐受性强 / 耐受性弱、抗污染强 / 抗污染弱等特征进行统计;居民区植被养护投入等级调查(划分为 3 个等级,1 级指植被长势良好,定期灌溉,无杂草,专人养护;2 级指有灌溉等养护迹象,但植被长势一般,有杂草;3 级指无明显人工养护迹象)。
图为实践队队员标定样本范围。秦彩瑜 供图

俯身山野间丈量草木数据
        到达汉中后,实践队按照预定的调查路线和样方设置开展实地调查。沿途中,队员们仔细记录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环境等信息,精确测量样方内植物的高度、胸径、盖度等指标。
在汉台区七里街道博望二路和铺镇莲花路等调查点,队员们使用 GPS 设备精准记录每个样方的经度、纬度,确保精度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测量乔木胸径时,队员们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将卷尺垂直于地面绕树干一周,仔细读取刻度并记录。调查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种类的植物,队员们会及时拍摄高清照片,详细记录其生长特征,为后续鉴定分类留存依据。

图为队员在汉台区铺镇莲花路测量乔木胸径,仔细读取卷尺刻度。张焱冰 供图

数据整合助力生态保护规划
        实践结束后,团队对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系统鉴定和分类,确定每种植物的学名和科属。队员们将所有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数据,计算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等指标,汇总形成主要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实践队撰写了调查报告,总结汉中市主要植物名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为汉中市植物保护提出建议。这些调查结果被整合应用于汉中市的生态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中。这份凝聚着队员们汗水的《汉中物种名录》将永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标本室,成为秦巴山区植物资源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每一厘胸径的丈量、每丛盖度的记录,都为汉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增添了科学注脚。

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汉中植物名录调研队在实践结束后合影。秦彩瑜 供图
通讯员  秦彩瑜 张焱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