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为实现文化兴国提出青年建议、青年方案,由南京大学健雄书院与医学院联合指导的南耕商山支教团队奔赴陕西省商南县,开展以“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研究与传承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南耕商山支教团队是一支由12名来自不同院系的本科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将支教与社会调研相结合,通过参访商南县文化馆、商南县歌舞艺术团、商南制茶体验中心、商南县城关小学丹江针绣非遗工作室,实现了对本地非遗文化的现状调研,并将此融入团队的课程设计为商南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十里铺小学带来多样化教学课程,促成了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美育实践并重,探索创新齐飞
7月12日傍晚,所有团队成员在十里铺小学集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支教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仪式上,队员们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趣味横生的破冰活动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为支教活动的正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两周的时间,支教团队响应南京大学“AI通识教育”的号召,通过AI故事接龙等趣味教学方式,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科普课,同时依据各自院系的专业知识,让同学们也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了解到天文,化学,生物,摄影,舞蹈等方面知识,支教队员们还设计了多堂高度凸显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课堂,从空气炮,罗马战车再到桥梁设计,实践课堂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创造欲。
商南漆文化与剪纸文化是当地最具代表的手工非遗,十里铺村中满山的漆树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村民家中随处可见的剪纸留下了生活的宝贵记忆。支教团队依此设计了漆扇与剪纸创作的美育课程,让非遗变得可触摸,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队员们让学生走出了课本的理论视角,将原本遥不可及的文化知识带到了他们身边,让学生们成为家乡文化的小小代言人。
支教期间的周末,队员们特意为近 10 名同学和团队伙伴筹备了一场温馨的集体生日会。大家围坐在一起,队员们亲手备好的生日蛋糕上烛光摇曳,伴着齐声唱响的生日歌,笑意漫在每个人脸上。这场简单却用心的活动里,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真切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温暖与牵挂。
二、寻根非遗传承,厚植文化自信
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植根在教堂的土壤上,也需要厚植在学生背后的家庭中。团队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问卷40余份,普查了38户学生家庭,其中重点走访了14户学生家庭。通过大量的走访,团队熟悉了民众眼中的非遗文化,在生活实际中了解了非遗文化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际的影响与价值。许多家庭表示,非遗文化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还发现,一些家庭通过代际传承,保留了诸如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技艺。这些技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增强了社区的文化凝聚力。
三、深化互动交流,推动文化共生
为了更加深入,系统性地了解商南县的非遗文化,团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商南县歌舞艺术团进行了走访。队员们观赏并记录了商南民歌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了解了目前商南民歌一面扎根群众普及,一面走向专业舞台的“两条腿走路”保护与传播路径。通过对艺术团长程刚的采访,团队学习到了当地文艺工作者在非遗传承工作上作出的努力。团队走进商南县文化馆,在馆长方圆的带领下参观了商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非遗实物茜领略到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在城关小学,他们采访了丹江针绣非遗传承人李盼,近距离感受了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并了解了其在新时代校园沃土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此外,团队还前往茶海公园这一商南茶文化的重要进行调研,在当地茶农的带领下体验了茶叶的生产全过程,了解了商南县茶旅融合的发展策略。
为了形成有效的调研方案,团队深入商南县图书馆,整理了《商洛非遗》《商南民俗通书》《商南民间文化》等在内的17万字的文献资料,从当地文化专家笔下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学习非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为实现非遗赋能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四、总结
“南耕商山”支教团用精心准备的课程,全员倾心投入的热忱,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均衡发展,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圆满完成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研究与传承教育”社会调研。教育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已经种下,在课间的欢笑声中,在针绣的一针一线之间,写就一段跨越山海的温暖联结。团队成员将继续砥砺前行,以行动践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誓言。这股温暖的力量,会始终照亮孩子们的求知路,也将汇入民族同心,共创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磅礴征程里。
(通讯员 丁亮 贡煜洋 张炜艺 万理 刘心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