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北京林业大学“青禾沃土”助学兴农实践团响应学校“青筑乡野”乡村振兴专项要求,赴河北省沧州黄骅市羊二庄镇大左庄村、楼东村开展暑期实践。针对当地“资助政策认知弱+盐碱化制约教育投入”双重痛点,团队以政策宣讲为核心,进行防诈宣传、入户帮扶等多元举措,既打通教育资助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又为当地教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政策宣讲+防诈宣传:筑牢教育惠民“安全网” 实践团以“集中宣讲+精准引导”模式,分赴大左庄村、楼东村破解政策认知难题。8月22日上午,团队提前抵达大左庄村村委会,发放《学生资助与校园贷防范调查问卷》及政策手册,并围绕“两免一补”、本专科生奖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研究生奖助政策等的教育政策宣讲。在回收的21份有效问卷中,有多达18份表示对国家助学贷款“了解少”。我们在普及的过程中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国家助学贷款三大特点——安全、低利率、有保障。安全,指的是本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信用贷款;低利率,指的是贷款按照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照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70个基点(LPR5Y-0.7%)执行,并且在校期间利息由国家承担,毕业后继续攻读学位仍可继续贴息;有保障,指的是国家助学贷款期限为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22年。经过讲解后,村民普遍表示,自己对于国家助学资助政策有了明确的认知。
图示与大左庄村书记、老村长了解情况
8月24日,实践团在楼东村宣讲时进一步升级防诈宣传,插播以真实案例改编的“校园贷”反诈视频,揭露不良借贷欺骗手段与严重后果。众多案例中,“学校发放助学金需提前缴纳费用”这一诈骗常用手段引起大家共鸣。一位大娘说:“当时我家小孩就被人打过电话,让我们先往一个指定账户里打两百块钱,幸亏我家儿子懂得反诈。”通过政策解读与风险提示相结合,切实为乡村学子筑牢求学安全屏障。两场集中宣讲累计覆盖村民超百人,发放政策手册20份。
图示在楼东村村委会进行宣讲
入户帮扶+民情倾听:精准对接家庭教育需求 集中宣讲后,实践团分组走访家庭经济困难户,开展“一对一”定制化服务。走访发现,受访者家庭大多为“4+2+1”结构,祖辈、父辈通过在本村务农、黄骅港务工等方面,为孩子上学提供经济支持。在我们入户调查时,我们碰到了一位即将迈入大学生涯的新生,她的父母对学校的资助体系很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队长张鸣倩介绍了北林的"奖助贷勤免补+社会资助",以及入学前后的“老生带新生”等相关活动,为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指明了方向。
图示采访大左庄村当地居民情况
成果固化+持续服务:推动实践成效长效落地 截至目前,实践团已完成前期政策宣讲、入户走访等核心任务,收集政策落地堵点数据及民情反馈。后续,团队将按计划运行整理问卷、访谈、投票数据,形成《黄骅市乡村教育资助需求报告》,提交至黄骅市教育局,推动政策落地堵点解决。
此次实践既是北京林业大学“青筑乡野”乡村振兴专项的具体落地,也是青年学子践行“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校训的生动实践。“通过政策宣讲挑选群众关心热点,我们既把政策送到村民身边,也把民情记在心里。”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教育与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北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