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会计学院“薪火乡传”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调研、学习和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了解其历史与制作过程、对话非遗传承人,亲自体验制陶工艺,以青年的视角探寻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活化路径与无限可能。
01探寻历史文脉
实践队首站就来到了黑瓷制作单位,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仔细聆听尧头窑从宋元起源、明清鼎盛到近现代传承发展的脉络演变,认真观察不同时期窑炉的构造特点与烧制技术演变。通过实地勘察与史料学习,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澄城这片沃土孕育出的独特陶瓷文化底蕴和先民们非凡的智慧结晶,为理解尧头窑技艺的精髓奠定了坚实的历史认知基础。
02对话非遗匠人
传承人师傅一边娴熟操作,一边细致讲解每道工序的“讲究”与“门道”,特别是如何通过手感、眼力和经验把控泥土干湿、器型变化、釉色厚薄与烧成火候。队员们围坐在师傅身边,屏息凝神,认真记录原料特性、工具使用、装饰技法的每一个细节,并不时提问交流。传承人师傅也动情地分享了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窑场的初心故事,以及对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深深忧虑与殷切期盼。这场对话,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尧头窑陶瓷“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独特美学灵魂,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
03体验拉坯过程
在工匠师傅一遍遍耐心地示范、手把手地纠正下,队员们逐渐找到了一丝感觉,虽然最终成型的器物歪歪扭扭、远称不上“作品”,但那份指尖与泥土直接对话的亲身体验,那份对失败与重塑过程的切身体会,让每一位队员对“匠人精神”的执着坚守与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不易,有了前所未有的、刻骨铭心的理解。
04总结与感悟
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希望吸引更多高校青年力量关注澄城、走进澄城、建设澄城,共同为守护千年不熄的尧头窑火、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赋能澄城乡村产业兴旺与文化繁荣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智慧与力量。尧头窑的复兴之路,正因青春的加入而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