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江苏大学文学院“镇好”实践服务团队走进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绒花科普活动。尽管盛夏酷暑难耐,但孩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早早聚集在活动室,期待着这场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
志愿者将非遗绒花带进社区。奚磊 供图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以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了非遗绒花的“前世今生”。绒花,这一始于唐代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巧细腻的技艺深受古代皇家贵族的喜爱。到了明代,随着云锦业的兴盛,绒花制作工艺愈发精湛,清代更设有专门的“七作二房”负责绒花制作,使其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在民间,绒花同样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婚嫁节庆中常见的凤凰、聚宝盆等纹样,寄托着百姓对幸福、吉祥与财富的期盼。讲解过程中,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与志愿者互动。而现代生活中绒花的应用也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比如春节时家里会用绒花装饰,在电视上和旅游景区也见过汉服爱好者佩戴绒花头饰,还有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表示,自己曾在哥哥的毕业典礼上看过学士帽上的绒花点缀。这些熟悉的场景让孩子们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堂氛围逐渐走向高潮。
志愿者讲解非遗绒花。奚磊 供图
最受期待的环节莫过于绒花制作的讲解与体验。团队成员通过图文展示、视频播放和实物演示等多种方式,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绒花的制作工艺。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绒花的魅力,志愿者还特意带来了一支精美的真绒花供大家近距离观察和触摸。随后,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团队准备了简化版的绒花材料——扭扭棒,并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制作。尽管初次尝试时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扭扭棒容易变形、缠绕不够紧密等,但在志愿者们的耐心指导和反复示范下,孩子们逐渐掌握了技巧,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小女孩的作品格外精巧,栩栩如生的绒花引得大家连连称赞,她还主动帮助其他小伙伴调整细节。另一位小男孩则大胆创新,用扭扭棒制作了向日葵和“三叉戟”等充满想象力的造型,大家玩得不亦乐乎。整个环节充满了欢声笑语,直到活动结束,孩子们仍意犹未尽,纷纷询问能否领取更多材料回家继续创作。
志愿者带孩子们制作绒花。奚磊 供图
此次“镇好”实践服务团队将非遗绒花带进社区,不仅为孩子们普及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到绒花的独特魅力,也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活动也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陪伴,让他们在繁忙的学业之余,体验了一场充满趣味与创意的“课外班”。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 张羽舒 赵叶敏 谭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