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渔火小队”胡家山村和杨家洼村社会实践调研

    时间:2025-08-31     阅读:
    来源:烟台大学环境保护协会“渔火小队”
三下乡网 青岛 8月26日电(通讯员 刘烜宇 高子涵)
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烟台大学环境保护协会“渔火小队”实践队聚焦渔民广泛使用的“坛子网”存在误捕江豚致江豚死亡的问题,通过网目优化等技术改良,研究和推广江豚逃逸的友好型渔具,力求降低江豚误捕率,减少捕捞对水生态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实践队于7月24日到达青岛市黄岛新区胡家山村和杨家洼村,对坛子网相关问题进行实地采访调研。
2025年7月24日上午,烟台大学环境保护协会“渔火小队”实践队来到胡家山进行海岸生态实践调研。刚进入村子,队员们偶然发现一户渔民家门前放置着坛子网固定木桩、缆绳、塑料浮子和倒扣的锥形网兜。实践队成员主动叩门,决定对渔民进行了深入访谈。
渔民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在队员们提出问题后,渔民拿起队员先前制作的网具进行讲解:“沉入水下的坛子给鱼虾造了个‘房子’,它们自个儿爱往里钻……这法子‘请君入瓮’,省力又精准,靠的是懂鱼性。” 随后,队员又针对坛子网江豚逃逸装置的设计、近些年误捕江豚量、渔民近十年的出海收入变化、出海经历以及近十年渔获种类的变化向渔民进行交谈,渔民均一一耐心为队员们解答,让队员们对坛子网捕鱼的原理以及坛子网江豚逃逸装置改进有了更透彻的理解,队员们在深感传统智慧的巧妙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改进坛子网装置的必要性。
    这次由观察直接触发的面对面交流,成为实践队成员宝贵的一课。它不仅具象化了坛子网的工作原理与生态智慧,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其作为“双刃剑”的本质——在高效低耗的优势下,潜藏着资源枯竭与环境破坏的巨大风险。队员们真切领悟到:可持续渔业的核心,在于精准拿捏效率与生态保护之间那微妙而永恒的平衡点。在胡家山的这次计划外的访谈,无疑为年轻的同学们上了关于现实复杂性与责任最生动的一课。
下午,实践队来到了杨家洼村,继续进行调研活动。实践队首先来到了一户资深渔民家中进行调研。队员们围绕坛子网的种类、坛子网在不同水流大小时的水下部分形态变化、江豚习性、江豚进入坛子网的原因、坛子网不同逃逸装置设计的比较以及海洋垃圾对于坛子网渔获量的影响等问题与渔民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渔民对实践队员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表达了赞赏,并对坛子网的改进提出了新的建议——在坛子网宽口处开口,为队员们的改进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杨家洼村和渔民交流 “渔火小队” 刘烜宇 供图)
7月24日下午,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由当地渔民自发成立的海洋保护组织“蓝湾卫士”的基地,组织负责人刘老师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刘老师首先介绍了“蓝湾卫士”的发展历史,宣传活动、净滩行动、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海上执法的进行情况,组织国际化发展等信息,队员们获益匪浅,并就老师介绍到的信息进行了提问,刘老师一一做出了解答。经过刘老师的解答和介绍,队员们对于渔民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形式存在极大的多样性。
 
(图为刘老师向实践队成员介绍“蓝湾卫士” “渔火小队” 李笑语 供图)
随后,刘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了“蓝湾卫士”渔具和海洋生物展览馆。刘老师为队员们介绍了杨家洼村从古至今捕鱼网具的变化发展,也向队员们展示了本地海洋生物的标本。在参观途中,一名队员向刘老师请教了休渔期以及渔业立法上的相关问题,刘老师从法律上存在的问题、相关行为的界定及执法主体和力度等方面对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展览馆 “渔火小队”实践队 高翊恒 供图)
此次在胡家山河杨家洼村的实地访谈调研,队员们获益匪浅。此次坛子网改进调研,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探索,更是一场青年智慧与传统文明的深度对话,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 “守正创新” 的生动注脚。实践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渔村,用专业赋能传承,让坛子网这张承载着渔耕文明记忆的 “网”,既打捞起海洋的馈赠,更编织出人类与海洋生态还环境共生的未来图景。青年一代主动接过传承与创新的接力棒,正是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更是文明延续中最动人的青春注脚。实践队后续会继续进行实地调研,对坛子网江豚逃逸装置的改进提出具体、实际可行的方案。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