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浓。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乡音非遗传承队”6名师生,在陈展昭、郑撼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远赴陕西省榆林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榆林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为主题,通过非遗调研、课堂教学、文化展演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为小学教育课程注入文化活力。
抵达榆林后,实践队分别前往榆林古城、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民俗博物馆等地开展调研。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了解了榆林剪纸、陕北民歌、榆林小曲、横山老腰鼓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传承现状。“榆林剪纸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生动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场景,每一幅作品都是活态的文化记忆。”陈展昭老师在调研过程中向队员们讲解道:“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你们要学会将这些非遗元素转化为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活’起来。”
调研期间,实践队还走访了陕北剪纸老艺人王阿姨和陕北民歌民间老艺人郑先生。在王阿姨家中,队员们不仅近距离观看了剪纸创作的全过程,还亲手学习了基础剪纸技巧;在与郑先生的交流中,队员们聆听了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东方红》《走西口》,并了解到民歌中蕴含的陕北人民的奋斗精神与情感寄托。队员李同学表示:“这次调研让我深刻感受到陕北非遗文化的厚重与精彩,也为后续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召开总结座谈会,回顾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点点滴滴。陈展昭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传承实践,更是一次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队员们在调研中了解国情,在教学中服务乡村,既提升了专业能力,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郑撼老师则鼓励队员们:“希望大家将此次实践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未来成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传承文化的优秀小学教师。”
队员们也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队员吴媛媛同学说:“在教孩子们剪纸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的理想。”队员雷婷婷表示:“陕北非遗文化的魅力让我震撼,未来我会继续关注非遗传承,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此次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乡音非遗传承队”赴榆林三下乡活动,为大学生搭建了实践育人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标,也为推动陕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