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八月,16、17、18日“陶韵新青”乡村振兴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庆市宜秀区,在这片兼具文化底蕴与生态禀赋的土地上,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狮岭村的龙窑烟火中,在树蛙民宿的现代肌理里,在菜子湖湿地的鹭鸟翩跹间,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书写。
从安庆市区驱车向北,不久便抵达宜秀区狮岭村。尚未进村,远处山坡上一排形似卧龙的砖窑建筑便闯入视野,窑顶青烟袅袅,与皖南的青山秀水相映成趣。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狮岭龙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柴烧龙窑,其已通过区级非遗申报,并于2024年1月被列为安庆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村制陶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最兴旺时家家户户都建窑烧陶。”68岁的非遗传承人抚摸着窑壁上沉淀的窑汗说道。他身后的工坊里,几位老匠人正在用传统手法制作缸、瓮等日用陶器,手指翻飞间,泥坯渐渐成型。令人遗憾的是,这项传承五个多世纪的手艺正面临着断代危机。村里现存的龙窑中,仅一两家窑维持着每月一次的烧制频率,且以生产陶罐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在宜秀区文旅局的档案室里,我们看到了一些老照片,可以想像当时的狮岭村沿路堆满陶器,前来采购的商贩络绎不绝。对比今日略显冷清的场景,不禁让人思考:如何让古老的龙窑重焕生机?
结合去年对潜山痘姆古陶调研的经验,我们认为创办“陶礼”工作室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基础设施不足成为最大掣肘。如何突破土地、资金等瓶颈,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狮岭村振兴路上亟待破解的课题。后续小龙山社区计划建设体验馆和展览馆,希望能让这些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与狮岭村的古朴厚重不同,“树蛙部落”度假区呈现出现代设计与传统村落的奇妙融合。三栋形似树蛙的三角木屋悬挑在松林间,全玻璃幕墙将山色湖光引入室内,网红打卡点的元素一应俱全。店长的统计数据印证了高品质民宿的市场潜力。
如果说龙窑与度假区展现的是人文赋能,那么菜子湖湿地则演绎着生态价值的转化之道。这个总面积达2358公顷的省级湿地公园,每年吸引百余种候鸟栖息。这片生态天堂的发展却走过弯路。之前的岁月周边村民围网养殖曾导致水质恶化,后来通过退渔还湿、生态补偿等措施才逐步恢复。现在湿地周边村民端上了“生态饭碗”。
从小龙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窗口望去,整齐的徽派民居与葱郁的经果林构成一幅和谐画卷。统筹规划辣椒、油菜、小红稻等种植基地2250亩,其中辣椒基地380亩,与“中华老字号”胡玉美达成辣椒深加工一体化合作项目。同时,建有350亩茶叶基地,打造了“龙山云雾”“狮岭毛尖”特色品牌,还投资建设了茶旅文化中心及游客制茶体验车间,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
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引进上海乡伴文旅集团,打造“树蛙部落”高端民宿,还建成见山、竹恋等多处主题民宿,形成民宿产业集群。保护性修复狮岭龙窑,规划建设手工泥窑体验馆和展览馆。此外,社区素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美誉,正积极推进状元文化研学基地建设,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内涵。这种多点开花的尝试,或许正是乡村振兴应有的模样。
三天的走访调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斑斓的乡村振兴画卷。狮岭村的陶土里沉淀着文化复兴的密码,树蛙部落的木屋架起了城乡融合的桥梁,菜子湖的湿地诠释着“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小龙山的果园奏响产业融合的交响曲。这些实践各有特色,又共同指向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如何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保护与发展共舞,让外来动力与内生力量共振?在宜秀区,我们看到答案正在生成——依托文化根基,放大生态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赋能。那些尚未充分释放的文旅潜能,那些等待破解的发展瓶颈,都将在实践中找到解锁的钥匙。就像程家龙窑里不熄的炉火,乡村振兴的探索永远处在“烧制”的过程中,既要掌握传统的“火候”,也要熔铸现代的“釉彩”。当我们离开时,菜子湖上正掠过今夏最后一批夏候鸟,它们年复一年的迁徙,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奥秘。而乡村振兴的故事,也将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书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