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青春赋能非遗传承!“生生不息 艺‘遗’生辉”实践队深耕贵州,让蜡染技艺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为响应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落实“绿色长江 青春护航” 长江大保护主题中“长江文化传承保护行动”要求,7月至8月,烟台大学“生生不息 艺‘遗’生辉”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赴贵州贵阳青岩古镇与龙井村,以蜡染技艺为核心,开展为期40天的少数民族非遗聚落活化调研实践。6名队员立足专业所长,在学习传统蜡染技艺、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探索创新路径,用青春力量为珠江上游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为长江流域文化保护提供“技艺-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践样本。

扎根乡土:解码蜡染技艺的“前世今生”

  “青岩古镇的石头寨墙下,藏着蜡染与军事聚落共生的密码;龙井村的干栏式民居里,每一寸蓝白纹样都记录着布依族的生活智慧。”实践队成员在调研日志中这样写道。抵达实践地后,团队严格按照前期分工方案行动:文化调研一组聚焦青岩古镇,走访银饰匠人杨正贵、地戏艺人周光权等非遗传承人,重点记录蜡染技艺在军事屯堡建筑“石头寨”防御体系中的传承场景,同步梳理枫香染工坊、银饰作坊等10余个非遗场所与聚落空间的关联;文化调研二组深入龙井村,参与“百坊计划”闲置民居改造调研,实地观察干栏式建筑“一院一坊”模式下,蜡染工坊与村民生活的融合状态,用文字与影像记录“水街相依”布局中蜡染技艺的生存生态。

  “传统蜡染要先采靛蓝、熬染料,再用蜡刀蘸蜂蜡绘图,最后经过多次浸染、脱蜡才能成型,一道工序都不能省。”在龙井村布依蜡染传承人的工坊里,实践队成员围坐学习,亲手体验蜡染制作全流程。为完整保留技艺细节,团队以“口述史+影像记录”形式,对25-75岁不同年龄段的20余位蜡染传承人开展1小时/人的半结构化访谈,详细记录枫香染枫脂采集技巧、蜡染靛蓝种植方法等濒危技艺要点,最终整理形成《珠江上游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口述史汇编》,为蜡染技艺建立起详实的“活态档案”。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年轻传承人短缺”“天然原料供应链不稳定”等痛点,实践队专程对接花溪区文旅局与龙井村合作社。据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已推出 “非遗学徒补贴”政策,对系统学习蜡染技艺的青年给予每月1500-2000元生活补助,同时规划建设50亩靛蓝种植基地,预计明年投产,可满足周边10家蜡染工坊的原料需求;合作社则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组织传承人开展季度技艺交流,目前已有8名青年加入蜡染传承队伍。“政策保障与模式创新双管齐下,让我们看到了蜡染技艺‘活下来’的希望。”实践队负责人卢奕潇说道。

创新表达:让蜡染纹样“走进现代生活”

  “传统蜡染纹样多是花鸟、几何图案,能不能和年轻人喜欢的元素结合,让老手艺更有吸引力?”在一次村民座谈会上,实践队方案设计组成员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基于前期调研收集的300余组蜡染纹样,团队提炼出布依族“太阳纹”“水波纹”“二十四节气符号”等核心文化元素,结合环境设计(中外合办)、城乡规划学专业优势,开启蜡染创新设计工作。

  “我们设计了‘蜡染主题研学课程大纲’,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蜡染,还能亲手制作专属作品。”方案设计组负责人介绍,课程分为“技艺讲解-纹样设计-动手制作-成品装裱”四个环节,针对不同群体调整难度:为儿童简化蜡刀使用步骤,提供预制纹样模板;为亲子家庭设计“生肖纹样套餐”,增加互动体验;为青年群体开设“蜡染+创意”模块,引导将蜡染元素融入服饰、家居装饰。此外,团队还开发出蜡染笔记本、帆布包、装饰画等10余款文创衍生品,将“二十四节气”“太阳纹”等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结合,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进日常 “生活圈”。

  在青岩古镇“非遗工坊+民宿”试点调研中,实践队还发现当地已探索出成熟的融合模式:民宿院落内设置小型蜡染工坊,游客可预约体验技艺,成品可带走或由民宿帮忙装裱。政府为参与试点的民宿提供 5 万元/户的改造补贴,并简化工商登记、消防审批流程,目前已有6家民宿落地该模式。“去年暑假,民宿入住率提升30%,客人对蜡染体验的好评率达 95%。”民宿经营者的反馈,让团队更加坚定了“非遗+旅游”创新路径的可行性。

协同赋能:搭建“技艺-社区-产业”传承链条

  “保护非遗不能只停留在记录层面,更要构建可持续的传承链条。”指导教师邢慧双在中期研讨会上强调。结合调研成果,实践队针对“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蜡染传承模式提出优化建议:由村党支部牵头制定《蜡染技艺标准体系》,规范染料配比、制作流程,避免技艺“变味”;公司负责市场推广、订单对接,统一采购原料、销售成品,避免农户“单打独斗”陷入低价竞争;农户以家庭工坊形式参与生产,按技艺水平实行分级报酬制度,既保障传承质量,又提高农户收入。

  同时,团队结合青岩古镇、龙井村的空间特征,提出“分区保护”方案:核心保护区保留传统蜡染工坊原貌,仅开放参观,避免商业化冲淡非遗本真;外围体验区设置蜡染研学基地,配套游客服务设施,满足大众体验需求。这一方案既保护了非遗生存的文化生态,又为技艺传播搭建了平台。

  目前,实践队形成的《青岩-龙井非遗聚落活化策略报告》已提交花溪区文旅局,其中“蜡染研学课程”“文创产品开发”“工坊+民宿联动”等建议被纳入当地非遗保护规划,预计明年在龙井村开展试点,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15%。团队还通过高校官微、地方媒体发布实践成果,累计发布报道12篇,形成“高校调研+ 地方实践”的非遗保护传播矩阵,提升公众对珠江上游少数民族蜡染文化的认知度。

  从学习传统技艺到创新设计,从田野调研到方案落地,“生生不息艺‘遗’生辉” 实践队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用专业能力为蜡染技艺注入青春活力。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未来,我们会继续做蜡染文化的‘传播者’,让这门古老技艺在长江流域文化保护的浪潮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作者:烟台大学 卢奕潇 邢家懿 郑成琲

IMG_256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