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智慧乡村振兴”专项 | 走进曲子镇,探寻城乡发展的青春答卷

    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八月陇东,黄土塀峁绵延如画。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师生一行深入庆阳市曲子镇,开展为期数日的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感知温度,在田间地头、村卫生所、镇区广场与乡亲们促膝长谈,聆听最真切的民生期盼,也见证了一片土地蓬勃发展的渴望。

图为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合照
一、深入村庄,倾听最真实的一线声音
实践团先后走访了西沟村金盆掌村、董家塬村、五里桥村等多个村落。
在金盆掌村卫生室,一位女村医的故事令人动容——她每日骑摩托车奔波于崎岖的村路之间,坚守基层医疗岗位二十多年。“虽然辛苦,但乡亲们需要我”,她微笑着说,“只要还能干,我就不会离开”。
在董家塬农户家中,同学们与老人围坐炕头,听他们讲述土地耕作、子女外出、村庄变迁的点滴。一位老奶奶拉着同学的手说:“最大的心愿就是村里有个能活动的小广场,大家能一起锻炼、说说话。”
西沟村之行成为一段极具启发性的经历。通过实地观摩该村的现代化养殖产业、特色种植体系以及文化培育基地,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西沟村强劲的发展活力与显著的振兴成效。作为曲子镇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村,西沟村不仅在产业发展上实现了规模化、协作化转型,更在文化培育与乡土价值重建中展现出前瞻性的探索。
尤其令人受益匪浅的是与刘支书的座谈交流。他以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为同学们揭示了西沟村从传统村庄迈向现代化乡村的路径选择与治理智慧。他的话语真挚而深刻,既体现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理解,也饱含对这片土地与村民的深厚情感,令我们深感启发,获益良多。
西沟村的实践充分说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更要依靠文化赋能和基层创新。它为同学们思考曲子镇整体发展提供了宝贵范例。

图为农户种植照片
 
图为西沟村采摘照片

图为西沟村羊养殖厂照片

图为采访西沟村村书记照
二、走进镇区,感知小镇的发展瓶颈与活力
同学们不仅走访村落,更深入曲子镇镇区开展系统调研。他们观察镇区商业业态、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状况,与摊主、小店经营者、接送孩子的家长广泛交流。
在镇文化广场,一位一边绘制石膏娃娃一边照看摊位的母亲告诉同学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镇子能发展起来,孩子们不必远离家乡读书,我们也不用四处打零工。”这些朴素的话语,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真实的期盼。
同学们发现,镇区虽然公共服务相对集中,但仍面临商业活力不足、优质就业岗位缺乏、对周边村庄带动能力有限等挑战。

图为走访镇区住户合影
三、从课堂到田野,专业知识在乡土中生根
本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思政课”。同学们运用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视角,实地勘察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与生态修复现场,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深刻内涵。
他们分析镇村体系结构,评估公服设施覆盖短板,思考产业培育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从前觉得规划是图纸上的事”,一名大三同学感慨道,“这一趟才明白,我们设计的不仅是空间,更是无数人的生活。”


图为全体实践队员每日集中讨论照
 
四、发现问题,更寻找答案
问题发现:不均衡的镇区,差异化的生活
调研发现,曲子镇内部发展存在明显空间差异。边缘区域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道路未硬化、缺乏照明,雨天后难以出行;生活污水地表横流,严重影响环境卫生;部分居民尚未接通自来水,仍依赖井水或雨水。与此同时,居民经济状况与公共服务满意度高度相关。一位81岁老奶奶依靠蔬菜大棚收入可观,对生活十分满意;而多名因病滞留的村民家庭则面临就业受限、收入微薄的困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差异正在加剧社会分层。团队发现,大学生多出现在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从事体制内工作或经商的家庭;而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多选择早早外出打工,“代际贫困”现象令人忧虑。
 
寻找答案:韧性发展的多元路径
面对困境,曲子镇的出路在哪里?同学们基于调研提出以下思考:
基础设施应实现“全域覆盖”。尤其针对边缘区域,亟需推进道路硬化、污水收集、自来水入户等工程,缩小镇内差距,保障基本民生。
教育振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建议通过提高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贴与政策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因经济原因失去升学机会。
培育内生动力与引入外部资源需双管齐下。在提升本地村民素质、改善乡风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入适宜产业,开拓灵活就业渠道,增强小镇人口吸引力与发展韧性。
 
青春思考:乡镇不应走向“塌陷”,而应走向“韧性”
调研虽短,思索尤深。同学们认识到,像曲子镇这样的传统乡镇,虽面临人口流失与收缩挑战,但并不意味着必然“消亡”。相反,通过精准识别问题、分类施策帮扶、强化教育公平和基础设施兜底,乡镇依然可以成为承载乡民希望、实现可持续生活的韧性家园。
 
五、青春与乡村,是一场双向奔赴
“这次调研让我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践团成员王同学说,“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每一个小镇、每一个家庭的实际未来。”另一位李同学表示:“我们愿做城乡之间的桥梁,让更多地方被看见,让更多需求被回应。”
曲子镇只是起点,思考与实践仍在延续。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乡规划学科将持续 关注西部城乡发展,鼓励更多学子深入基层、锤炼本领,为国家城乡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愿每一份年轻的热望,都不被黄土掩埋;
愿每一次专业的探索,都能点亮一隅未来。


图为曲子镇风景照
 
 
队伍专项:“智慧乡村振兴”专项
队伍名称:迁徙“Π”队,扎根记异团队
队伍所属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负责人姓名:唐书歌
联系方式:13038901120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