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数智传薪团队暑期实践——探秘象山渔民号子

    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数智传薪团队
        团队项目组一行人深入浙江省象山县非遗保护中心及传承人工作室,对包括国家级非遗“象山渔民号子”传承人张老师、省级非遗“象山竹根雕”传承人王老师在内的传承人进行了走访。此行旨在直面非遗传承现状,倾听真实困境,并为媒介赋能非遗教育的实践收集一手资料。  
       
        在渔歌声声的石浦古镇,张老师抚着泛黄的曲谱册页叹息:“年轻人觉得号子‘土’,宁愿刷手机也不愿学。这些老曲调连我都记不全了,再不录下来,以后就真没了。”他身后书架上仅存五套完整曲谱,而近三年收下的两名徒弟均已年过半百。这份承载着海洋生存智慧的号子,正随海浪退潮般消逝。
        竹根雕工作室里,王老师拿起一件镂空雕花的笔筒感慨万千:“学校体验课只教刻简单花纹,学生连‘透雕’‘镂雕’是什么都不知道。可一刀刀练基本功太枯燥,孩子们坐不住啊!”他道出了非遗进课堂的普遍困境——传统技艺的系统性传承与青少年兴趣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断层。  
       两位传承人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数字化抢救的迫切性。他们呼吁对渔民号子的复杂和声技法、竹根雕的二十四道工序等濒危技艺进行高清影像记录,更期待将非遗转化为“可玩可感”的数字资源。“用VR模拟雕刻过程,或者开发渔民号子节奏游戏,”一位传承人眼中闪着光,“让年轻人像玩手机一样迷上老祖宗的手艺。”
 
       带着这些沉甸甸的嘱托,团队即刻启动了资源开发。在竹根雕工作室,王老师手持刻刀在镜头前展示“选竹—熏蒸—精雕”的全流程,这些珍贵影像将成为AR非遗课堂的核心素材。团队特意设计了交互问答环节——当学生用平板扫描竹坯时,虚拟刻刀会引导他们理解刀法力道。  
       渔民号子的数字化则从故事切入。今日与张老师敲定了《渔民号子的海上生存密码》微课脚本,将通过短视频揭秘号子如何指挥千帆竞发、如何在惊涛骇浪中凝聚人心。
       为构建“非遗数字地图”的骨架,团队走访了石浦渔港古城等文化地标。在明代烽火台遗址旁,当地老人讲述的倭寇抗击故事将被转化为小程序中的语音导览。这些散落山海间的文化珍珠,正被数字丝线串联成链。  

        今日采集的十二小时口述史料、确认的首批五项数字化技艺清单,都在为非遗搭建通往未来的桥梁。明日团队将赴丹山书院测试AR课件,并争取两项非遗影像的抢救性拍摄授权。当老渔民哼唱的号子融入VR海浪声,当少年手中的竹根在虚拟刻刀下绽放新蕊,或许这便是“数智传薪”的真正注脚。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