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雄城·青春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通过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详细参观革命时期的文物展品、聆听专业讲解员叙述历史事件;同时专访红色文化研究者,深入探讨革命精神的内涵与当代意义。团队成员认真记录革命先辈在东南地区的奋斗足迹,收集珍贵口述史料,并结合青年教育实践,探索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旨在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中。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的红砖灰瓦在夏日天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木质窗棂的雕花虽经岁月侵蚀略显斑驳,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巧工艺。实践团成员走进旧址,首先看到的是复原的机关办公场景,与图片中呈现的历史氛围高度契合:靠墙的木质文件柜上,几份卷宗微微露出边角,柜顶的搪瓷缸子印着模糊的五角星图案;中央的长桌上,砚台里的墨汁仿佛还未干透,旁边散落着几支毛笔,桌角压着一张写满字迹的便签,正是图片中“擎旗抗战”展区常见的史料样式。队员们凑近展柜,玻璃下方陈列的泛黄文件与图片里“领导东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专题内容呼应,纸张上的钢笔字迹虽有些洇开,却清晰记录着先辈们“以笔为剑”的壮志。
在纪念馆的“新四军纪律建设专题展”区域,柔和的光线下,一幅幅展板整齐排列,其中“严明政治纪律”和“严守党的纪律”等标题格外醒目,字体遒劲有力,仿佛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实践团成员小王缓步走近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战士正弯腰帮老乡挑水,场景朴实而动人。他指着照片兴奋地说:“你看这张战士帮老乡挑水的画面,多么真实感人啊!旁边展板上清晰地写着‘用一心为群众的行动赢得信任’,原来纪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体现在这些具体的行动里,这让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初心。”展区另一侧,一个玻璃柜静静陈列着一件旧军装,其磨损痕迹与图片中的展品风格相呼应。军装袖口磨出了毛边,胸前的口袋缝补过多次,针脚细密却显沧桑,标签上注明“1939年,东南分局战士日常着装”,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这样的场景让实践团队员们驻足良久,真切感受到“艰苦奋斗”四个字的分量,心中涌起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意。
“这些图片和实物,都是会说话的历史。”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熊河水在专访中,指着墙上悬挂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全景图说道。他告诉实践团成员,图片里那棵院中的老槐树,当年曾是先辈们开会时的“天然会场”,“树下的石桌石凳,见证了无数次关于抗日救亡的讨论。”谈及红色文化的传播,他特意提到图片中“纪律建设展”的布置理念:“我们把文字史料和实物展品放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参观者像拼图一样,自己还原历史场景,这种参与感比单纯的讲解更有力量。”他还建议实践团成员:“你们可以把参观时拍下的图片整理成‘历史细节档案’,比如对比图片中不同时期的文件格式,分析先辈们工作方法的变化,再配上你们的解读,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出去。”
实践团成员们聚集在旧址庭院中,阳光透过古树的枝叶洒在斑驳的地面上,他们围坐一圈,认真对照着手中的历史图片展开热烈讨论。小李兴致勃勃地掏出手机,迅速翻出自己拍摄的“抗日救亡运动史料展”图片,指着屏幕兴奋地说:“你们仔细看这张1938年的宣传海报,上面画着手持步枪的战士和挥锄头的农民并肩作战,这不就是‘军民一心’的生动体现吗?那种团结抗战的精神,至今还能感受到。”其他成员聚精会神地听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小张忍不住补充道:“海报的构图和细节设计得真巧妙,战士的坚毅眼神和农民的勤劳姿态,都传递出强烈的历史信号。”
讨论越发深入,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图片不仅是历史见证,还隐藏着丰富的符号意义。经过一番交流,他们决定以“图片里的红色密码”为主题,制作系列短视频,深入挖掘图片中的建筑细节、展品特征和人物动作,逐步解读背后的革命故事与时代背景。例如,海报上的老建筑结构可能反映当时的战略布局,而展品的磨损痕迹则能揭示抗战岁月的艰辛。实践团成员们热情高涨,计划通过短视频生动还原历史,让观众直观感受那段红色记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参观“领导东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展。方艺晓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原新四军旧址馆馆长熊河水图片。林可 供图
作者:刘燕翔 吴国鑫 李瑞娴 林可 周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