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江苏师范大学“守艺Π”:心系乡土担使命,志愿服务促振兴 八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江苏师范大学“守艺Π”志愿服务团队来到了江苏省盐城市和阜宁县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次聚焦“乡村振兴”的探索之路,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志愿服务、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化农业农村的观察之窗。
在民俗博物馆,触摸一座城的体温 团队首站是盐城市民俗博物馆,又叫竹林大饭店,这是一座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清晰地展现了盐城市风土人情的变迁历史,是一座收藏历史记忆的文化殿堂,将散落在黄海之滨、盐河两岸的百姓智慧与生活点滴全都悉心珍藏。这里不仅是民俗的展览馆,更是一首看得见的、关于“家”的立体诗篇。
盐城民俗博物馆 在盐博,收藏一片滩涂的记忆与深情 团队的第二站来到了盐城市博物馆,始建于1961年,是一座研究和反映盐城地方历史和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承载着盐城历史文化记忆,讲述着盐城千年风华故事。这里也收藏着盐城独有的“味道”——一半是海风的咸涩,一半是湿地的清甜。成员们看见了古代灶户煎盐的艰辛,感受到了范公堤畔的市井繁华,追寻铁军精神的红色印记。

活灵活现的市井茶铺子
在社区,感受乡村里的烟火与温情 团队的第三站去到了阜城社区服务站,还没进门,成员们就被一种特别的戏曲吸引了,推开门一看,爷爷奶奶们正投入地唱着淮剧,一声唱腔苍凉遒劲,仿佛从岁月深处穿透而来,带着盐碱地的沙砾感,却又字字清晰,直抵人心。他唱的是一出《赵五娘·千里送京娘》的选段。

团队成员走到剧团之中
除此之外成员们还向爷爷奶奶们请教了淮剧的内涵,
“囡囡呀,奶奶跟你说,淮剧唱的是人情味儿哟”奶奶声情并茂地给我们介绍淮剧的各个经典桥段和人物角色性格,我们也透过奶奶的话语,走进了角色本身。
在大糕馆,乡村振兴跃然纸上 第四站,团队去到了阜宁大糕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条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他们严格遵循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如ISO22000、HACCP体系)进行设计与管理,实现了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洁净化、标准化生产。
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有机融合,旧乡村与新媒体也实现了有机融合,阜宁大糕也通过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企业创收。
在盐城龙卷风纪念馆,党的领导助力乡村重建 “把党旗插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成员们感叹灾后重建的“盐城速度”与“盐城奇迹”。这里,是一座城市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是一方人民坚韧精神的永恒丰碑。
盐城龙卷风纪念馆,不仅是为了铭记2016年6月23日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更是为了致敬在灾难中迸发的人性光辉与不屈力量。
从一片废墟到焕然一新的家园,从悲恸到希望,从破碎到重生,这片土地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从灾难中奋起的壮丽篇章,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活的希望。
志愿服务,贡献青春力量 “守艺Π”团队志愿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守艺Π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