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借助“家乡代言”社会实践活动,对家乡赣州的标志性历史地标——标准钟、东河浮桥和建春门,展开系统性的实地调研、文献梳理与市民访谈,深入探寻它们从历史根脉到当代发展的演变路径,试图触摸这座千年宋城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跳动的幸福脉搏。
八百年的贡水依旧奔流,东河浮桥在江面上轻声吟唱岁月的歌谣;走过六十余载的标准钟,依然以沉稳的节奏度量着城市的时光。我穿行于赣州的老街巷弄,试图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倾听贴近乡土。标准钟、东河浮桥与建春门,不仅是地理的座标,更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以一种静默而坚韧的方式,参与并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与不变。
一、标准钟——刻录光阴的城市心跳
通过对赣州市民和文史工作者的访谈,我重新认识了一座钟楼背后的城市记忆。1953年5月1日,一座高20米的西式钟楼落成于阳明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在调研中我了解到,这座由潘金武先生设计的建筑,借鉴了香港尖沙咀钟楼的风格,六层楼体在当年堪称“赣州之巅”。机械钟齿轮每一次的咬合转动,被老居民形容为“城市的心跳”。我翻阅地方史料并走访附近长者,得知在此后二十多年,它始终是赣州最高建筑,钟声澈响全城,成为市民作息的共同节拍。一位在骑楼下经营数十年的老店主告诉我:“那时候,半个城的人听着它炒菜、下班、接孩子。”即便在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路过“对表”仍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
通过实地考察和政策梳理,我发现政府近年来对其持续修缮,推动其从功能性地标蜕变为文化符号。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解放路片区依托标准钟与百年骑楼建筑群,打造融合历史与现代的夜市街区。我亲眼见到夜幕之下,民国风情的舞蹈在骑楼上演,传统与现代在此奇妙共生。智慧停车场、孝老食堂等民生设施的嵌入,让我切实体会到历史街区改造对提升社区品质的积极影响,一幅市容整洁、商业繁荣、民生和美的画卷正于此缓缓铺展。
二、东河浮桥——舟桥千载的诗意栖居
城门巍峨立建春,浮桥古韵映东津。涌金门外繁华地,千载风光韵独存。
为深入理解这座全国唯一仍在使用的宋代浮桥,我多次赴建春门内外开展实地调研。登上浮桥,脚下木板微晃,耳畔江风轻响,我试图以感官体验捕捉其八百余年的生命律动。
通过地方志考证和专家访谈,我梳理出浮桥的历史渊源:它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相传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任职赣州期间,见城区三面环水,河宽浪急,为便利城乡交通,力主在章、贡两河上铺设了东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桥。斗转星移,西河、南河浮桥早已被现代公路桥梁取代,唯建春门浮桥,历经八百余载风雨洗礼,至今仍在默默服务着赣州市民,成为全国唯一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宋代浮桥实物。我详细记录了其构造:以缆绳联结百艘木舟,上铺木板为桥面,总长约400米。更令我惊叹的是它至今保留的“开合”机制——每日九时与十六时,浮桥准时断开,放行船只。我曾在一次调研中目睹开桥瞬间,江水奔涌,水汽扑面,古人的工程智慧刹那变得真切可感。
在桥头,我观察并记录了浮桥两岸丰富的社会生活。桥头鱼市,弥漫着清晨捕捞的鲜腥气息,鳜鱼、草鱼在竹筐里银鳞闪烁。傍晚的城门内外人流如织,菜农挑担过桥,吆喝声此起彼伏;孩童追逐嬉戏,笑声洒落江面;老者在门洞下摇扇闲话家常。垂钓者甩出优雅的弧线,浮桥上人流如织——推着自行车的、挑着担子的、背着孩子的、下班归家的、放学雀跃的……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市井长卷。更有自发组织的老人游泳队,在桥边熟练热身,而后纵身跃入清澈的贡江,无论寒暑,尽享畅游之乐。夜幕低垂,忙碌了一天的市民携老扶幼,信步浮桥,纳凉观景。渔民们在昏黄的灯火下围坐小酌,谈笑风生。静谧的角落,青年男女依偎低语。古浮桥或许不再是唯一的交通命脉,但它一如既往地承载着赣州人的生活百态,续写着属于江河、属于市井、属于时光的无尽情致与诗篇。我通过摄影与笔记,捕捉下一幕幕生动场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流淌的《清明上河图》,也使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遗产,正在于这种持续涌动的生活现场。
三、建春门——守望千年的东方晨曦
作为调研的重要一环,我重点考察了建春门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文献检索与现场勘访,我确认它作为赣州古城五大城门之一,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自宋代沿用至今。其名“建春”源出汉魏洛阳城东门,寓意北斗东指、春回大地。我细致研读了门侧贡川楼柱联“雨泻琴川闽客棹,风驰海岭粤人舟”,并结合方志记载,尝试解读楼名“贡川”与贡水之关联,进而勾勒出宋明时期赣州作为南北要冲、商旅辐辏的繁盛图景。
四、结语:在触摸与思考之间
回顾整个暑期实践,我抚过标准钟的砖石、踏过浮桥的木船、穿过建春门的门洞,在触摸中感知温度,在走访中倾听故事。我对赣州这些标志性遗产的保存机制与当代转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是封存于历史的标本,而是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活态生命。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古老的技艺与记忆,更是一种持续演进的文化实践,是这座城市一代代人的情感共同体与身份认同源。
这次调研,不仅让我系统梳理了家乡文化地标的时代脉络,也更让我坚信:真正的传承,在于守护中创新,在创新中生长。我愿意继续以行动深挖故乡文脉,为这座千年宋城的光荣过往与幸福当下代言,让更多的人听见赣州的故事,看见它如何在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中,坚定而诗意地走向未来。
(作者:南昌大学焕奎书院 钟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