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探索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8月10日至1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赴渔湾村调研队一行三人深入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渔湾村,聚焦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开展实地调研,并于11日探访了由村内老屋改造而成的渔湾村博物馆,该馆从地貌、风物、民俗、美食等视角记录乡村历史,收集旧物,承载着村落记忆与文化基因,不仅是渔湾村从“空心村”走向振兴的见证者,更成为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渔湾村博物馆标志 摄影:胡心好
驻足“子午明珠”:触摸地理与历史的厚重步入博物馆,“子午明珠”板块率先引入眼帘。渔湾村身处秦岭腹地,子午古道穿境而过。“秦岭六道,子午为王”,这条古老通道曾是长安连通川蜀的交通要道,虽历经战争破坏与时代冷落,却凭借独特地理位置,始终被后世重视和利用,见证着长安与川蜀的交流往来,也为渔湾村赋予深厚历史底蕴。
展墙上的宁陕县行政沿革图吸引团队驻足。宁陕之名取“安宁陕西”之意,因地处秦岭深山,历史上归属多有更迭--从先秦属地到清代设治,再到近现代行政调整,其沿革映射岁月沧桑。渔湾村作为“宁陕南大门”,其行政变迁是乡村融入区域发展的生动缩影。
穿行“文化长廊”:讲述多元融合的乡村故事移步“移民史诗”板块,团队成员仔细察看湖广移民迁徙路线图、黄氏家族族谱等展品和乾隆年间移民拓荒的农具,无声诉说着黄姓等家族扎根此地的历程——多元文化交融催生的独特民俗与奋斗精神,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根基;“水系变迁”单元呈现长安河因洪水改道及治理历程,彰显村民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太极地貌”与“远古回声”则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交织——渔湾村呈太极图形的地貌中,长安河蜿蜒成“玄水”,而民国时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斧,更印证了此地万年前便有人类活动的悠久历史,让团队深刻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交织。

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展墙 摄影:夏莹颖
凝视“振兴图景”:探寻文化与生态的赋能密码博物馆后半段,展陈脉络与村落发展规划深度呼应。团队逐一观看渔湾村的发展历程,2019年以来,该村通过“原地启立”等社区营造活动凝聚共识、落地天空下自然书店、放电美术馆、鹿柴咖啡等项目,并举办朱鹮栖息地保育发展研讨会、土地美学与乡村社区营造等多元实践,将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媒激活发展活力,让渔湾村在新时代绽放乡村振兴光彩,成为文化赋能实践的生动样本。

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展墙 摄影:肖紫妍
生态振兴:点绿成金的实践“生态赋能 点绿成金”展区前,朱鹮保护历程的照片墙与生态旅游产品陈列,让团队清晰看到该村坚守生态优先、依托山水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的实践——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在此得到具象诠释。
渔湾村凭借子午古道的历史底蕴、移民文化与民俗的多元交融、以及文化赋能与生态振兴的实践探索,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此次调研团队系统梳理了该村在地理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实践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为理解乡村振兴中“文化引领”与“生态驱动”的内在逻辑提供了鲜活案例,更有助于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发展方法论,为相关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及实践指导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