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巢湖学院“银屏乡韵,美育普及”乡村推广实践团赴巢湖市博物馆开展暑期实践调研。活动主要以远古时期的巢湖、农耕生态文化、非遗艺术、巢湖历史文化和诸多英雄事迹等,通过了解和探究巢湖地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宝藏。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引导和带领下,全面的参观各主题展厅。
在“远古时期的巢湖”展厅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巢湖流域的文明史。展区内陈列了远古化石,生动再现了银山智人在此繁衍生息的场所,巢湖地区地质资源十分丰富,是驰名中外的三叠系下三叠统“金钉子”候选剖面和巢湖鱼龙动物群所在地,是研究全球三叠纪生物复苏,及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巢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巢氏的发祥地,有巢氏因“构木为巢”发明巢居,开创了巢居文明新时代,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是古人类的诞生地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巢湖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许多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银山智人繁衍生息场所,张海 供图)
移步至“巢湖农耕文化”展区,由于气候温暖,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物种丰富,巢湖一直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勤劳的巢湖人民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展厅还融合了渔业文化,展示了传统渔网、船舶模型及水产养殖,在农耕文化展区,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古代农具,水利设施模型,体会到了巢湖地区“鱼米之乡”的悠久历史。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发达的农业文明,更加直观感受到了巢湖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还观察了许多跟渔业有关的饮食习俗展品。实践团成员们围在玻璃展柜内观察“巢湖三白”——银鱼蒸蛋、白虾冻、醉白鱼。完美诠释了巢湖本土的美食文化。这些发现丰富了对巢湖生态经济的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古代农具,张海 供图)
走进“巢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团队成员仔细观察了传统纸笺的手工造纸工具、染色技法及历史文献,这些展品见证了巢湖作为古代造纸术传播的辉煌。如唐代起源的粉蜡笺为宫廷圣旨用纸,它融合了吸水性的“粉”与防水性“蜡”,和明代发展的“造金银印花笺”,现代复兴失传百年的“手绘描金粉蜡笺”,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此工艺融合了书画、雕刻、印染等技艺,使纸张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制纸的高水平。 特别在巢湖民歌区中,巢湖民歌伴随巢湖地域文明演进,为巢湖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它体裁丰富多样,有号子、山表,秧歌、小调,风俗歌曲等,通过活泼生动的表现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爱好和追求,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2006年5月巢湖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通过了解也理解了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艺术特色与社会功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纸笺,张海 供图)
“巢湖历史文化”展厅中。成员观察了西周铜剑、战国铜矛等兵器文物,其锻造工艺映射了古代军事文明的演变。在瓷器区中,清代瓷粉彩花鸟纹罐以细腻画工与釉色惊艳四座,而唐代铜花鸟纹镜则彰显了装饰美学的时代特征。最注目的是西汉带盖朱雀玉卮,这件玉雕珍品以朱雀图腾象征祥瑞,流畅线条与透雕的技法体现了汉代工艺的较高水平。深化了对中华器物美学的深刻理解。最后走进“巢湖革命历程”展厅。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瞻仰了李慰农烈士的事迹展。1925年,李慰农在青岛领导工人运动时壮烈牺牲,其家书与遗物生动诠释了“为信仰献身”。 李克农“红色特工”的传奇人生和诸位英雄的英勇事迹跃然眼前,为他们的智慧和无私奉献而感动。 还有冯玉祥将军的抗战历程和爱国爱民的精神也成为了团队思政教育的教材。 这些英雄的故事,串联起巢湖地区的革命脉络,也彰显了伟大的红色基因。
(图为实践团成员瞻仰李慰农烈士事迹,朱鑫悦 供图)
本次实践调研通过学习和了解,全方面的认识了历史和文化自信。巢湖有湖光山色,有五千年未断的文明根脉。这场实践调研活动,即是一次历史学习,还是一场从远古先民到当代青年,巢湖儿女守护家园、传承文明的故事。
(供稿人:张海 朱鑫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