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智汇青衿:同伴教育赋能计划”实践队跨越山海,返回各自家乡,足迹遍布宁德霞浦、三明泰宁、福州连江、厦门及内蒙古自治区。实践队员们化身同伴教育培训师,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温暖力量。
破界与融合:让知识与青春话题共生长
实践队首站抵达霞浦第一中学,7月23日,队员袁舒晴以“青春拍卖会”打开局面。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竞拍“身体自主权”“情绪自由”等概念时,从起初对“性”话题的沉默回避,到后来的敞开心扉,生动诠释了同伴教育打破隔阂的魅力。
三天后,漳州港大径社区的活动延续创新思路。队员康佳蓉将英语学习与青春期教育跨界融合,打造“青春语法特工”主题活动。她通过英语游戏引导学生领悟:正如单词需正确组合才能达意,青春期身心变化也需科学应对。一系列活动,都让学生们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找到破解成长困惑的钥匙。
与此同时,实践队成员翁佳灵走进福州连江县金安社区,为即将升入高中的学生开展活动。她先以自身学习经历拉近距离,分享初高中差异,再围绕青春期恋爱话题介绍爱情四种类型,并借此机会科普了艾滋病预防知识。活动过程中,她始终与学生如同伴般平等交流,既缓解了学生开学焦虑,传递了健康成长理念,更获得了积极反馈。
守护与点亮:为特殊青少年撑起成长晴空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实践队精准发力。7月28日,三明市泰宁县开善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迎来了队员陈欣瑶设计的“天气精灵”活动。“精灵猜猜乐”“精灵小屋”等游戏,让孩子们轻松学会识别与管理情绪,活动后便签上的稚嫩心得,成为对这份温暖守护的最佳回应。
8月下旬,厦门逆袭猫国际语培中心里,陈欣瑶再次聚焦成绩不佳的迷茫中学生。她通过“压力气球”等活动帮助孩子们释放焦虑、搭建信心,她耐心引导低头不语的孩子抬头,直到他们勇敢说出“我想试试”,一次次引导与尝试,尽显教育本真的温度。
传承与接力:让精神力量跨越山海
实践队不仅关注青少年成长困惑,更注重精神文化的传递。在厦门市莲云社区,他们联合陈嘉庚纪念馆开展特色活动。队员沈婷先以“文物争霸赛”“时空信件”调动现场氛围,再通过生动讲解,让陈嘉庚的爱国故事与“诚毅”精神深植孩子心中。当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下对南侨机工的敬意,嘉庚精神完成了一场跨越时代的传承。
这份温暖与责任还跨越了地理距离。8月22日,队员董翔军带着实践队的教育理念,回到三千公里外的内蒙古呼伦贝尔母校。作为学长,他用“情景剧场”“坏心情气球”等互动形式,向高三学弟学妹传授高效沟通方法、缓解学业压力,以“反哺”之姿,让青春的温暖在故乡延续。
2024年7月起,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团委发起同伴教育项目,并于同年12月底成立同伴教育中心,旨在宣传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经过近一年努力,同伴教育中心成功举办16场活动,覆盖近430人次,涵盖两性关系、防艾主题、女性专题、爱情专题、青少年健康教育以及英语专场等主题。同时,为保障活动质量,每场活动还将控制参与人数,致力于提供高水平、有实效、有意义的同伴教育,所有活动均受参与者积极评价,同时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同伴教育培训师队伍。
这个夏天,培训师们组建“智汇青衿:同伴教育赋能计划”实践队,以脚步丈量大地,用知识传递温暖。从青春期教育到情绪管理,从文化传承到心理辅导,他们以平等交流打破隔阂,用科学知识消除误区,凭温暖陪伴传递力量。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前行,让同伴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