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浙外学子踏访括苍镇张家渡: 在锤火与互动间,书写非遗传承新答卷

    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三下乡网

  清晨的张家渡老街,铁铺火星四溅,清脆锻打声穿透街巷——这是“锻影铸梦,铁韵传承”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临海市张家渡社会实践团与百年铁艺的初遇。团队先循叮当声探访“许字号”传承脉络,对话徐华东、许辉敏等传承人;后又开展落地活动,在调研与实践的交织中,解锁非遗守正创新的更多可能。

探百年技艺:从谋生手艺到非遗名片

  “清代至今,这叮当声就没断过。”第三代传承人许大和的故事,是张家渡铁艺的鲜活注脚。清末许氏兄弟赴黄岩学艺,独创“从里往外调”锻打技法,所造兵器“刃利如霜,久用不卷”;许大和铸的背刀曾砍裂铁砧而刃口无损,“刀比人长寿”的赞誉,让打铁这门苦力活渐渐成了当地的非遗名片。

  徐华东的铁铺里,传承故事仍在延续。他自小跟着父亲许大和学打铁,“火候、材料厚度全凭眼力与手感”,早年上门为乡亲定制菜刀的经历,让他摸透了淬火工艺的门道。如今他和儿子徐剑搭档锻刀,父子俩一锤一钳的身影里,藏着古老技艺代际相传的温度。“以前总觉得非遗只是名录上的符号,直到看见铁匠师傅满是老茧的手,精准锤出刀刃的弧度,才明白它们是这样栩栩如生。”队员冯悦的感慨,道出了调研中的真切体悟。

团队成员抓拍徐华东制刀专注瞬间

看淬火新生:从双人抡锤到线上传艺

  走进“许字号”第五代传人许辉敏的铁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清晰可见。“祖辈靠夫妻档打铁,一人掌钳一人抡锤,一天顶多造4把刀;现在有了汽锤设备,单人一天就能打7把。”机械化虽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嵌钢、淬火等关键环节,仍得靠匠人多年积累的经验把控,这才守住了铁艺的手工温度。

  张家渡年产菜刀约4万把,不仅覆盖国内20多个省份,还远销海外;许辉敏还主动拥抱新媒体,在抖音上展示锻打过程、做产品实测,针对年轻人担心的“易锈”“外观普通”问题,他突破不锈钢夹钢技术,让传统夹钢刀既保锋利,又添现代美感。“‘天下三大苦,打铁为首’,就是这份不怕苦的硬气,让张家渡铁艺在汗与火里生生不息。”临海籍队员蒋悠琪看着铁板在锤下逐渐变成锋利菜刀,心底的乡土情感更浓了。

团队成员采访许辉敏画面

践传承行动:从调研到落地,让铁艺“活”起来

  调研之外,团队把思考变成行动,在张家渡开展落地活动,让非遗从“被看见”变成“可体验”。李师傅现场为活动参与者们演示打铁锻造,800℃的火炉里,铁块从暗红慢慢转成亮白,每一锤都落点精准,火花溅起时格外耀眼。

  “创意工坊”里的互动氛围格外热烈。“快刀斩乱麻”环节中,参与者分组比拼,用张家渡菜刀和普通菜刀切竹笋、年糕。张家渡菜刀切食材时利落干脆,断面平整,相较之下普通菜刀则稍显滞涩;主持人结合实操讲解刀具特点,现场笑声不断,在轻松氛围中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张家渡菜刀的锋利特质。

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参观铁艺展览馆

  最具意义的是针对当地孩子的非遗认知活动。团队先带孩子们参观铁艺展览馆,指着展柜里的老工具、老刀具,讲背后的锻造故事——比如某把刀是许家祖辈为山民打造的,用了几十年还锋利;再引导孩子们观察手工锻刀与机器制刀的区别,比如手工刀刀柄的纹路更独特,刀身有锤打的痕迹。随后大家围坐讨论“更喜欢手工刀还是机器刀”,有孩子说“手工刀像是有温度,能想到师傅打铁的样子”,也有孩子说“机器刀很整齐,但手工刀更特别”。这场小讨论,悄悄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关注家乡非遗的种子。

团队成员与当地儿童开展深入交流讨论

  活动尾声,团队与括苍镇工作人员交流活动成效。“年轻人用新视角做非遗宣传,不管是短视频还是现场体验,都让铁艺离大家更近了。”负责人肯定了团队的努力,提到这样的活动既能传播文化,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是“双向受益”;还表示后续会探索提供场地支持、资源对接等帮助,助力青年参与非遗文创设计、研学课程开发等产业化探索,“希望更多人能一起把咱这铁艺传下去”。

团队成员和当地孩子活动留影

文|邵广妍 戴伊曼

图|郑合婧 凌嘉怡 戴伊曼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