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北京交通大学“湘情慢驿”实践团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峒河街道,开展了以“交通启蒙”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学科背景,设计了一系列互动式课程与手工实践,通过游戏、情景模拟、手工制作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将交通安全知识转化为适合儿童理解的内容,引导当地小朋友在参与中树立交通文明意识、掌握基本安全规范。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注重情感陪伴与知识传递相结合,不仅为峒河街道的儿童带去生动实用的学习体验,也增强了社区教育的活力与温度。本次活动旨在响应国家关于推动基层教育发展和社区服务的号召,助力提升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与安全意识。
图1:北京交通大学实践团成员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践团及小朋友们合影
在“湘遇·启航”主题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逐步引导孩子们融入学习氛围。课程伊始,通过报数游戏、眼色游戏、接力开火车等轻松活泼的破冰活动,迅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课堂气氛热烈活跃。随后,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基本情况与发展历程,分享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激发孩子们对高等学府的向往与对未来学习生涯的期待。在建立起良好互动与情感连接的基础上,实践团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学科优势,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交通知识科普讲座。内容涵盖常见交通运输方式的分类、特点及其优缺点比较,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孩子们初步建立对交通体系的系统性认知。
图2:“湘遇·启航”主题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带领小朋友们进行破冰游戏
“湘识·相知”主题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围绕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认知与交通安全教育展开了系统而生动的教学。课程首先介绍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多种职业类型,包括交通警察、交通标志规划师、交通信号工程师等相关岗位,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行业构成与职业多样性,拓展其对未来职业方向的想象空间。
之后,课堂重点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详细讲解了常见交通标志的含义与作用,结合现实场景增强孩子们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为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实践团精心组织了数字炸弹、接力计时等互动游戏,使小朋友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并感知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寓教于乐中强化了安全出行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图3:实践团成员为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颁发奖品
“湘研·巧筑”主题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认识立交桥”为核心,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融合知识讲解与手工实践的综合性课程。课程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与生活实例,生动介绍了立交桥的基本功能、常见类型及其在现代交通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孩子们理解其设计原理与实际应用。
随后,实践团详细演示了手工立交桥模型的制作流程:从选择底板为基础,到裁剪不同颜色的卡纸模拟多层次道路,再到绘制各类交通工具并完成粘贴组合,逐步引导孩子们构建属于自己的交通场景。讲解结束后,成员分组带领小朋友动手操作,协助他们完成从平面构思到立体实现的创作过程。整个实操环节注重启发思维与锻炼动手能力,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不仅加深了对交通结构的认知,也提升了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该课程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小朋友们对交通工程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传递了知识与创意。
图4:实践团成员展示手工制作的“彩虹桥”
在活动的尾声部分,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共同完成了手印画创作。在温馨融洽的氛围中,大家一同用手蘸取颜料,将五彩的手印层层叠印在画布之上,共同构成一棵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参天大树。每一个彩色手印代表一个梦想的印记,也象征孩子们如枝叶般茁壮成长、向上延伸的未来。
图5: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共同完成“手印画”
通过系统化的活动设计与专业化的内容安排,实践团成功将交通运输学科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教学实践,有效拓展了当地儿童的知识视野,助力其树立交通文明与安全意识。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在课堂组织、跨年龄沟通和专业知识应用等方面实现了全面锻炼,切实提升了综合素养与社会实践能力。本次活动充分彰显了北京交通大学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推动教育发展与社区服务的号召,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启蒙教育、社区文化建设和综合素质提升注入了高校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专业所学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
撰稿人:肖寓意 胡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