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南航大学生暑期实践:法润非遗传薪火 青力护航续华章

    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润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为响应国家文化保护与法治建设的双重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深度融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润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今年七月八日至八月十五日间,深入南京、南通、禹州等多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调研与普法教育活动。团队依托法学专业背景,结合南航三航特色,通过实地走访、互动授课、专题访谈等形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法治新活力,助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传承与保护。
  一、趣润童心:非遗知产教育进社区
  “原来剪纸作品被抄袭是可以维权的!”在南京市横溪社区的活动现场,小朋友们拿着亲手完成的剪纸作品,兴奋地向志愿者提问。7月9日,“法润非遗”团队首站走进横溪社区,开展“非遗与知识产权保护”主题科普活动。
  团队紧扣青少年认知特点,采用“图文展示+案例解析+互动体验”三维模式展开教学。志愿者通过PPT生动呈现云锦织造、陶瓷拉坯等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结合“某非遗手作被仿冒的维权故事”等真实案例,将《著作权法》《专利法》中的抽象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场景。在实践环节,志愿者指导小朋友们完成简易剪纸作品,同步讲解“原创作品受法律保护”“署名权不可侵犯”等核心要点;课后设置“非遗知识小竞赛”,围绕“非遗分类”“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等问题展开互动,现场答题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有效激发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法治保护意识。
  二、蓝韵新传:南通蓝印花染的法律守护
  “从纺线到染色要经过18道工序,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少,还常遇到工艺被仿冒的问题。”在南通如皋蓝印花染传承基地,传承人向团队成员道出传承困境。暑期伊始,团队专程赴如皋深入观摩蓝印花染“手纺、手织、手染”全流程,详细记录植物制靛、刻板印花等核心技艺细节。
  针对蓝印花染“传承人数减少、知识产权意识滞后”等突出问题,团队结合法学专业知识形成专项分析报告,提出“三措并举”保护方案:一是协助建立技艺数字化档案,对核心工艺进行存证固定;二是指导传承人梳理可专利化的工艺创新点,如特色靛蓝配方、新型刻板技法等;三是联合社区开展传承人普法培训,明确侵权行为认定及维权途径。“有了法律‘护身符’,我们传承技艺更有底气了。”传承人对团队建议给予高度认可。

  三、纸艺承法:南京剪纸的当代对话
  在南京大艺展非遗专场活动中,“法润非遗”团队成员沉浸式观看以南京剪纸为元素的舞台展演,近距离感受“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勾勒出的民俗风情。演出结束后,团队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先生,围绕“技艺传承瓶颈”“非遗文创版权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进行专题访谈,在实践调研中深刻体悟非遗文化的历史积淀,多维挖掘非遗精神的时代价值。

  四、钧瓷新生:禹州古镇的技艺与产权实践
  最后一站,团队奔赴河南禹州神垕古镇,聚焦钧瓷制作技艺,实地调研“拉坯、施釉、烧制”等核心流程。在与当地匠人的交流中,队员们发现传统工艺在创新转化与产权保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团队提出“建立技艺档案+及时申请专利+打造品牌IP”三位一体的保护策略,并现场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讲,助力钧瓷技艺在法治护航下焕发新生机,实现“既传得下去,也走得出去”。
  通过本轮暑期社会实践,南航“法润非遗”团队不仅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现状的理解,更探索出一条“法治+文化”的双向赋能路径。同学们在触摸传统根脉的同时,也以青年智慧与专业能力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法治动能。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推动非遗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广泛融合,为文化强国与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南航力量。(通讯员:曾心莹)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