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恩来故居: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南京工程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的旺仔小队于2025年8月22日前往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居开展“下三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7天的实践中,队员们通过参观学习、志愿讲解、访谈调研等形式,近距离感悟周总理的崇高风范,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汲取奋进力量。
一、溯源:探访伟人故居,感悟初心使命
周恩来故居坐落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民居建筑。踏入故居大门,青瓦灰墙、古朴典雅的院落便映入眼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周恩来诞生室、读书房、父母居室等场所。
在诞生室,陈设简单的木床、桌椅,仿佛将时光拉回了1898年,周总理诞生时的场景历历在目。读书房里,摆放着的文房四宝和泛黄的书籍,见证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队员们驻足凝视,轻声交流,“小时候就听过周总理的故事,今天亲身来到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更能感受到他从小就胸怀天下的格局。”一位队员感慨道。
故居中的每一处细节,都传递着周总理及其家人的优良家风。周总理的祖父周殿魁为官清正,父亲周贻能忠厚老实,母亲万氏善良聪慧,嗣母陈氏知书达理,这些都对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队员们在参观中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家风是滋养个人成长的沃土,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二、践行:志愿讲解服务,传递红色力量
为更好地传播周恩来精神,实践队主动承担起故居的志愿讲解工作。活动前,队员们认真参加故居组织的培训,熟悉讲解词,学习讲解技巧,从周总理的生平事迹、革命历程到精神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钻研。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身披红色绶带,精神饱满地为来自各地的游客提供讲解服务。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游客,队员们或娓娓道来周总理童年的趣事,或慷慨激昂地讲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或深情缅怀他为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的一生。
“小朋友,你知道周恩来爷爷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在读书房,队员李同学耐心地为一群小学生讲解。孩子们睁大眼睛,认真聆听,并不时提出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一位游客在听完讲解后,对队员们竖起大拇指:“这些年轻人讲解得很生动,让我们对周总理的认识更深刻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就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通过志愿讲解,队员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在与游客的交流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周恩来精神的理解,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周总理的伟大,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三、调研:倾听群众心声,厚植为民情怀
实践队还开展了以“周恩来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影响”为主题的调研活动。队员们深入故居周边社区,通过发放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群众对周恩来精神的认知与感悟。
在与居民的交流中,队员们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回忆道:“周恩来总理是我们淮安人的骄傲,他一辈子都在为人民服务。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是政府的帮助让我们渡过难关,这都是总理倡导的好政策带来的。”还有居民表示,现在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正是对周总理“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最好践行。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群众对周恩来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周总理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等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队员们也深受触动,“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以他为榜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而努力。”
四、传承:汲取精神养分,勇担时代重任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在周恩来故居前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总结分享会。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这次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标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把在故居学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最后,全体队员庄严宣誓:“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此次“下三乡”实践活动,是一次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之旅。队员们在周恩来故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感悟精神的力量。未来,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把周恩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