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兰考的天空被大雨笼罩,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尽管天气不佳,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却热情不减,他们毅然深入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小宋镇程寨村,围绕红薯产业发展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调研交流活动。团队成员怀揣着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的探索目标,与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孙海涛、红薯协会会长张世坡展开深入对话。在田间地头的实地考察与会议室里的思想碰撞中,共同描绘出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交流过程中,孙海涛书记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兰考红薯的“逆袭传奇”。往昔,兰考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肆虐,生存环境极为恶劣。而红薯凭借其耐贫瘠、易存活的特性,成为当地群众在艰难岁月中的“救命粮”,承载着无数人的生存希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小麦等作物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红薯种植规模一度急剧萎缩,陷入了发展的低谷。
转机出现在多重机遇的交汇之时。健康饮食潮流的兴起,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推动了红薯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品种改良技术的突破,让兰考红薯的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口感更加香甜软糯;电商平台与第三方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打破了传统销售的地域壁垒,让兰考红薯能够畅销全国;自媒体推广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让这一地方特产声名远扬,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兰考红薯已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获绿色食品认证,在全国多个农业展会上屡获殊荣,成为兰考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与东方甄选等头部主播合作带货,以及与盒马、佳能等企业建立订单农业模式,小小的红薯已然蜕变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或许能为兰考红薯的溯源体系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队长毛新坤结合自身专业所学,大胆提出了这一富有前瞻性的设想。团队中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同学进一步解释道,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产品溯源系统,能够实现红薯从育种、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数据上链。消费者只需轻轻扫码,就能获取红薯的完整信息,包括种植环境、施肥用药情况、加工运输过程等,既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也为品牌信誉提供了有力背书,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这一创新想法得到了在场人士的积极响应和热烈讨论。深耕农业领域的从业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补充道,农业生产中的实际痛点远不止溯源这一方面。例如,大棚温度调控、灌溉管理等环节,都迫切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红薯协会会长张世坡则着重强调:“技术落地不能脱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必须紧密贴合行业需求。无论是区块链还是物联网,最终都要服务于降本增效、提升品质的实际目标,真正为农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既要埋头读书,更要抬头看路。”红薯协会会长张世坡的这句话,让团队成员深受启发。他坦言,此次调研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无垠的舞台,只有将技术与产业痛点精准对接,才能真正实现科技的价值和意义。“做农业,情怀是底色。”张世坡会长朴实而真挚的话语,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他表示,兰考红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政策支持,更得益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最终要落实在提升农村生活水平、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上。”
此次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与兰考红薯产业的“跨界对话”,不仅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深度碰撞,更搭建起了一座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坚实桥梁。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兰考红薯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而更多像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学子这样的青年力量,正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让科技之花在广袤的田野间绚丽绽放,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