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林业创新!我校学子赴重庆川源林业有限公司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创新创业与林业产业发展的结合路径,近日,我校“林业创新实践团”走进重庆市川源林业有限公司,开展以“创新创业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解锁林业转型的“创新密码”。
重庆市川源林业有限公司深耕林业领域十余年,涵盖苗木培育、林下经济、木材精深加工三大业务板块,是南川区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企业。实践团一行15人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首先走进万亩苗木培育基地,实地观察特色绿化苗木、经济林苗木的种植流程。“传统苗木种植依赖经验,成活率和品质不稳定,我们正尝试引入智能滴灌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但在技术落地细节上还有困惑。”基地技术员的分享,让实践团成员迅速聚焦“技术创新助力苗木提质”的核心问题。
在林下经济示范园,蓝莓、黄精等特色作物的种植场景引发热烈讨论。实践团了解到,公司虽拥有优质林下产品,但长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产品以初级形态通过本地商贩销售,附加值低、市场议价能力弱。针对这一痛点,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现场与企业团队探讨“短视频+直播”的营销新模式,提出“林下种植场景可视化直播+产品溯源故事”的传播思路,并协助拍摄首条蓝莓采摘主题短视频,为企业搭建线上宣传渠道提供实操支持。
木材精深加工车间是此次实践的“创新观察点”。走进车间,传统切割设备与新型环保加工机组的对比格外明显。“我们去年引入了木材防腐新工艺,但在工艺优化和定制化产品开发上还需突破。”车间主任介绍道。实践团成员结合材料科学、工业设计等专业知识,围绕“环保型木质文创产品开发”“定制化家居板材加工”等方向提出建议,还与企业技术团队共同梳理出“工艺改进-成本控制-市场定位”的创新方案,为木材加工业务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制造”转型提供参考。
活动期间,实践团还与公司管理层、一线员工开展“林业创新创业座谈会”。企业负责人分享了创业历程中“从单一苗木种植到多元业态发展”的转型经验,也坦言当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创新资金不足”等挑战。实践团成员则结合调研成果,提出“校地企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对接高校科研资源攻克技术难题”等建议,双方初步达成“大学生实践基地”合作意向,为后续长期联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这次实践让我们跳出课本,真切看到创新创业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决林业产业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实践团成员小李感慨道。重庆市川源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对实践团的到来给予高度评价:“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为我们传统林业企业注入了新活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青春智慧’助力林业转型。”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搭建了高校与林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桥梁,更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产业发展中锤炼本领、增长见识。下一步,我校将持续聚焦乡村振兴与产业创新需求,组织更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以青春力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落地生根贡献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