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脚步探寻古韵,青春叩问遗产

    时间:2025-09-19     阅读: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西北师范大学“丝路古韵,宫塔印记-古都长安文化探寻”实践团在王梧霖、李蓉老师带领下,将西安市内的五大世界遗产变为“实践课堂”,以“溯源·破译·唤醒”为脉络,融合实地踏勘、文献研读方法,利用新媒体等途径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通过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
  图1:实践团在丹凤门前合影
 
  溯源:探寻丝路文明起点
  实践团首站聚焦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尤其深入考察了核心区的前殿遗址。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前殿遗址不仅是汉代辉煌宫廷建筑的重要见证,也是张骞出使西域这一重大外交事件的起点。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踏勘前殿遗址,直观感受了汉代都城的宏伟气魄,并深刻理解了此处作为张骞壮举起点的特殊历史意义。
  图2:团队前往前殿遗址考察
 
  告别汉宫,实践团于行程尾声抵达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和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通过微课堂揭开了这座“千宫之宫”的恢弘面纱。五门道的丹凤门,曾是万国衣冠朝拜之地,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在此得到生动诠释。通过丰富的文物、模型和考古成果,成员们直观感受了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政治中枢的磅礴气象与开放包容的盛世格局,完成了对盛唐长安、丝路鼎盛期国际交往中心的“溯源”。
  图3:团队与馆方老师参观大明宫遗址博物馆
  图4:团队拍摄大明宫主题微课
 
  破译:解读遗产的历史底蕴
  在探寻丝路历史的过程中,实践团致力于“破译”遗产背后的深层价值。
  于大雁塔,成员们在“拍照打卡”基础上,更是深入塔内,在玄奘法师译经的故地里体悟庄严;研读《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破译“雁塔”名称背后菩萨化雁舍身的悲悯传说。通过阅读文献,成员们明晰了其建筑演变:从早期的五层砖表土心塔,到武则天时期的七层楼阁式砖塔,再到明代加砌的保护层。触摸千年砖石,结合史料研读,他们真切“破译”了大雁塔作为玄奘取经、译经精神丰碑以及丝路佛教文化重要见证的厚重底蕴,认识到这是一座“能触摸到的历史故事集”。
  图5:团队参观慈恩寺大雁塔
 
  小雁塔的考察则聚焦于古代科技智慧与遗产韧性。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了解其为存放高僧义净带回的佛经而建的历史,以及其精巧的唐代密檐式砖塔结构。讲解员对其‘裂而复合’传奇现象的解说,引发了成员们关于古代抗震智慧与遗产韧性的热烈讨论,认识到古代建筑的精湛抗震设计、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的脆弱性与顽强生命力,以及当代科学保护的重要性。
  图6:团队在小雁塔前进行讨论
 
  唤醒:青年智慧点亮沉寂遗产
  “破译”遗产价值是基础,“唤醒”其当代生命力则是实践团的核心使命,尤其体现在对相对沉寂的兴教寺的深度挖掘上。
  7月31日上午,实践团专程奔赴玄奘大师长眠之地--兴教寺。团队通过前期调研,作为玄奘埋骨之所与灵塔所在的兴教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尚未被公众充分认知。为此,团队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探秘玄奘长眠之地”微课拍摄项目。依托扎实的前期史料研究,镜头细致捕捉了寺内珍贵的碑刻、肃穆的塔院,特别是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座饱经沧桑的舍利塔。拍摄不仅记录古刹风貌,更着重挖掘这些沉默文物所承载的千年历史与高僧大德的求索精神。这部微课旨在生动的讲述这座略显沉寂的千年古刹及其蕴含的玄奘精神,有效“唤醒”并传递给公众,使其成为启迪后人的精神灯塔,而非历史模糊的注脚。
  图7:团队学习兴教寺碑刻
 
  创新传播:让遗产“活”在当下
  本次实践的核心创新,在于将“溯源”与“破译”的成果,通过青年视角和现代传播手段有效“唤醒”和转化。团队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始终贯彻“实践课堂”理念,将文献与遗址现场深度融合,使尘封的史料不再是故纸堆,让古老的遗迹不再是冰冷的土台。基于此,团队最终成功制作了五部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同时,团队同步运营公众号,推出“寻迹长安”系列深度文章。这些文章以扎实的文献为基础,紧密结合实地见闻,深入解析遗址背后的历史脉络、人物故事、建筑奥秘及保护现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实践成果的传播维度与影响力。
  图8:团队复盘考察得失
 
  结语:步履丈量历史,青春赋能传承
  西北师范大学“丝路古韵,宫塔印记-古都长安文化探寻”实践团用镜头笔触解析五大遗产,践行“溯源·破译·唤醒”主题。通过创新微课与深度文章,用学识、创新和热情唤醒遗产生命力,让文献对接现实、遗产叙述历史,真正活化文化遗产,为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传承责任意识,焕新千年文脉贡献青春力量。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