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许文翰 姚光泽 吕天鸿 靳依曼)8 月 19 日至 31 日,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 2024 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401 班学子许文翰、姚光泽、吕天鸿、靳依曼组成 “‘琼丝遗韵’海南椰雕非遗学习传承实践团”,前往海南海口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度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海南椰雕的历史底蕴与传承路径,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探访非遗展示中心 溯源椰雕千年文脉
8 月 19 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海南海口非遗展示中心。在馆长的专业讲解下,团队成员系统了解海南非遗文化全貌,并重点聚焦本次实践核心 —— 海南椰雕。据介绍,海南椰雕作为海南传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以椰壳、椰木、椰棕为原料,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彼时已有椰壳制器的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其工艺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敬献朝廷的 “天南贡品”;2008 年,海南椰雕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步入国家级文化保护序列。
该非遗技艺工序繁杂,需历经选料、雕刻、镶嵌、抛光等多道精密流程,融合浮雕、镂雕、镶嵌等多种传统技法。成品既保留椰材天然的形态与肌理,又巧妙融入山水、人物等雅致纹样,涵盖餐具、茶具、挂屏等 300 余个品种,兼具古朴造型、实用功能与艺术观赏性,不仅是海南先民 “物尽其用” 生存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的结晶,更成为承载琼岛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 “名片”。目前,海南椰雕产品已远销全球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工艺魅力。当日,实践团还在馆内工作人员协助下,完成椰雕文化宣传视频的素材拍摄,为后续非遗推广奠定基础。

图为实践团队员参观海南非遗文化展示中心。许文翰 供图
拜师非遗传承人 亲历椰雕技艺创作
8 月 20 日,实践团前往海口骑楼老街,拜访海南椰雕创新传承人符老师。作为当前海南少数将椰雕与银器工艺相结合的匠人,符老师向团队详细讲解了海南椰雕的完整工艺流程,并分享了 “传统椰雕 + 现代银器” 的创新融合理念,让学子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中的 “守正” 与 “创新”。
在符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亲身参与椰雕制作,从选料、雕刻到打磨、抛光,全程体验非遗技艺的精细与严谨,最终成功完成属于自己的椰雕作品。“脚踏实地是传承的根基,精益求精是匠人的追求,唯有在坚守中创新,才能让非遗真正‘活’下去。”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动手体验让他们对非遗传承的艰辛与意义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访谈中,符老师还向学子们传递了非遗传承的核心要义:“热爱是最好的驱动力,只有真正热爱这门手艺,才能耐住寂寞、守住匠心。” 他分享了自己的传承历程 —— 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他,师从专业导师深耕椰雕技艺,多年来始终以热爱为支撑,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活动最后,符老师受邀参与实践团宣传视频拍摄,为椰雕非遗推广注入匠人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椰雕工艺。许文翰 供图

图为非遗传承人符老师正在讲解椰雕工艺。许文翰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符老师开展访谈。许文翰 供图
跨地域创新推广 让非遗走进社区生活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 “创新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为此,他们创新提出 “非遗互动体验” 方案:将各类椰雕作品转化为拼图素材,同时带回部分未上色的椰雕半成品。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返回湖北武汉,深入多个社区开展椰雕非遗文化讲座,并设计涂色、拼图等趣味互动环节,邀请社区儿童与老年群体亲身参与。
“通过动手体验,能让大家从心底感受椰雕的魅力,进而主动关注、热爱这项非遗。” 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跨地域实践不仅让他们深入了解椰雕文化,更探索出 “高校实践 + 社区推广” 的非遗传承新模式。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优秀思想,为非遗文化的年轻化、大众化传播贡献更多青春智慧。真正地做到,让阵阵椰香吹进江城,让更多人体验到海南非遗椰雕的文化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