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网,三下乡指定投稿平台
网站首页三下乡活动三下乡报告三下乡总结三下乡心得
三下乡网 > 三下乡活动

游戏化教学点燃中医文化薪火——北京中医药大学“豫见岐黄”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时间:2025-09-22     阅读:
    来源:张彤

  2025年暑期,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14名跨校志愿者组成豫见岐黄团队奔赴河南新乡许堂中心小学,开展为期14天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社会实践。这支由多学科背景学子组成的队伍,以游戏化教学为特色,将中医药文化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互动体验,为80名乡村儿童带来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课堂。

创新教学:让文化活起来

  豫见岐黄团队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开发包含中药拼贴、穴位策略对战等教学模块的游戏化课程体系,让传统医学在童趣中焕发新生。

  通过小农民体验课,孩子们亲手种植薄荷、艾草等中草药;在冒险家寻宝活动中,《本草纲目》知识被巧妙融入闯关游戏。这种“玩中学”的模式,使抽象的中医理论变得可视化、趣味化。

 

  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将中药香囊、艾草锤与现代创意结合,不仅掌握了常见中药材的辨识与功效,更在实践中感悟到辨证论治的传统智慧。

 

  当合谷、太阳、足三里遇上改良版剪刀石头布,课堂瞬间变成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在出拳时高喊穴位名称,输家将要给同伴按摩对应穴位。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黄敏琦观察到,课后孩子们会互相寻找足三里等穴位,传统中医文化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生活。

 

双向成长: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旅程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任晟仟在总结会上分享:孩子们对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造性理解,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正如队长张彤在开营仪式上所说,这场实践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为了保证课堂质量,团队每天都进行“KISS”课程复盘。“今天‘合谷-太阳-足三里’的石头剪刀布游戏效果特别好,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三个穴位的位置和功效……”队长张彤打开笔记本,娓娓道来今天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紧接着,每日复盘完成后,是第二天课程的试讲。“这个环节就像中医的四诊合参,”课程组长黄思雨和王心宜说,“我们要通过‘望’观察学生反应、‘闻’倾听反馈、‘问’主动提问反思、‘切’把准教学难点来设计课程。”

  在社会实践中,团队协作与建设同样重要,豫见岐黄团队融入“生长时刻”环节,让大家的努力都被“看见”、被“表达”、被“赞美”。“把穴位背诵编成游戏这个方法太妙了”、“你发现那个总沉默的小女孩其实很会做手工”、“你总是默默在背后帮大家准备药材,太谢谢你了”……那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不为人知的坚持,以及倾注心血的付出,都被真挚的目光所见证。在这里,没有默默无闻的努力,每一份耕耘都在团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终将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社会反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实践期间,团队累计完成200余件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作品,其中草药拓印画《四季本草》被选为校史馆永久藏品。当地教育部门表示,这种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为乡村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活动获得新乡市原阳县教育局专题报道,认为该模式破解了传统文化教学枯燥的难题。许多家长表示,孩子回家后主动为家人按摩,甚至纠正爷爷奶奶错误的养生方法。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队长张彤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当孩子们把中医药知识变成游戏语言,文化传承就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飞跃。从校园课堂到田间地头,豫见岐黄队始终秉持“厚德济生”的初心,队员们用专业服务诠释新时代中医药青年的责任担当,让岐黄之术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扎根基层,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结尾:

  当艾草的清香在校园久久萦绕,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已悄然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改变许多人生轨迹。有孩子在心愿卡写下要成为针灸师,也有孩子立志开发中医游戏。正如许堂中心小学校长师新胜所言:中医药文化传承需要这样的年轻力量,他们用创新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用行动诠释岐黄薪火代代相传的真谛。

(供稿人:张彤)

三下乡活动推荐
回顶部三下乡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