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葡萄之乡”山西省清徐县西梁泉村的葡萄园里,串串果实挂满枝头,酝酿着盛夏的“甜蜜”。7月16日至20日,渤海大学管理学院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组建的“葡写青春小分队”,带着专业知识与助农热忱,在此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用青春智慧为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破题献策。
实践启程之初,小分队便锚定“精准对接、高效调研”的目标。首日与西梁泉村委会的座谈中,队员们详细了解村庄葡萄产业规模、发展瓶颈与未来规划,为后续工作划定清晰方向;随后走进中国葡萄文化博物馆,从古代葡萄种植工具到现代产业发展图谱,从清徐葡萄非遗技艺到地域文化故事,千年葡乡的历史脉络在眼前铺展,“一粒葡萄承载一方文脉”的认知,让队员们愈发坚定挖掘文化价值、赋能产业升级的决心。
次日清晨,队员们迎着朝阳走进东梁泉村核心种植区,连片的葡萄藤在田垄间延伸,成了最生动的“实践课堂”。他们手持记录册,逐行查看葡萄品种特性、生长状态与田间灌溉、施肥设施,并不时与田间劳作的“土专家”交流。“每年雨季,霜霉病一来就损失不小,裂果问题也难解决;想提高果实品质就得控制产量,可化肥农药少用了,长势又跟不上。”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种植经验的农户道出的难题,让食品科学专业的队员们立刻“对症下药”——他们结合课堂所学的生物防治技术、精准水肥管理模式与土壤酸碱度调节方法,用通俗的语言为农户讲解操作要点,还现场示范简易检测土壤肥力的小技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田间方案”。
当队员们穿上工作服,亲身参与葡萄采收、分拣、打包的全流程时,才真正体会到葡农的辛劳。清晨的露水打湿裤脚,正午的烈日晒红脸颊,手指在分拣果实的过程中被藤蔓划伤,但看着装满筐的饱满葡萄,队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每一颗果实都来之不易”,这份共情也让后续的调研建议更贴近葡农实际需求。

随着实践深入,小分队将目光投向葡萄产业链的“后半程”,探寻产业增值的关键。在当地葡萄酒厂,队员们沿着生产线参观,从葡萄果实的清洗压榨,到发酵罐中的菌群培育,再到陈酿车间里橡木桶的风味融合,直至最终的无菌灌装,完整见证了葡萄“变身”美酒的全过程。技术总监的讲解让队员们豁然开朗:“我们既要保留传统酿造工艺带来的独特风味,又要靠现代控温、精密过滤技术保证每一批产品的品质稳定,这是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键。”
而在以古法酿醋闻名的工厂,“夏伏晒、冬捞冰”的传统工艺让队员们驻足惊叹。透过透明参观通道,蒸粮的热气、发酵的菌群、熏醅的焦香、淋醋的清亮、陈酿的醇厚一一呈现,五大工序的匠心传承令人震撼。管理学院的队员们则聚焦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产品展厅仔细研究醋产品的品类布局——从面向大众的平价餐饮醋,到主打健康的保健醋,再到用于礼赠的高端礼盒装,他们结合市场调研数据,与企业负责人围绕“如何优化产品定位、创新包装设计、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展开热烈讨论,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升级建议。

实践尾声,小分队开启“分头行动、整合输出”模式:一组队员深入农户家中,通过一对一访谈,收集大家在种植技术更新、销售渠道拓展、收益提升等方面的真实诉求;另一组则留在临时办公点,熬夜梳理五天来的调研笔记、数据图表与访谈记录,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系统的产业分析报告。在与西梁泉村委会的最终座谈会上,队员们提出的建议直击要点:“可以搭建‘农户+直播’的电商模式,邀请本地葡农出镜带货,让清徐葡萄的新鲜直达全国消费者;同时结合葡萄园风光与葡萄文化,开发‘采摘体验+文化研学’的文旅路线,拓宽产业增收渠道。”这些贴合实际的“金点子”,得到了村干部的高度认可,双方围绕方案落地细节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氛围热烈而务实。

五天的清徐实践,是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课”,更是一次专业能力的实战检验。食品科学专业的学子在田间地头验证理论,为葡萄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寻找路径;管理学院的队员在产业链调研中锤炼思维,为农产品品牌化、市场化提供策略支持。烈日下的坚持、深夜里的协作、解决问题时的思考,都成为队员们青春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这场与葡乡的“甜蜜邂逅”,不仅为清徐葡萄产业注入了青春动能,更让渤海大学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深刻诠释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张子怡 王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