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理学子学习三线建设 探索企业发展方向三下乡网贵阳9月9日网通讯员(侯玉星)伴着盛夏时节的烈日炎炎,8月8日上午兰州理工大学“一路黔行”实践团从兰州出发,乘着高铁一路向南,气候逐渐变得温和湿润,经过9个小时的旅途,终于,我们来到爽爽贵阳贵州省博物馆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它是贵州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我跟随团队在这里感悟到三线建设给贵州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许多航天企业的发展。
跟随带队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博物馆的6号展厅万桥飞架——贵州桥文化展,在这里,活泼可爱的小小讲解员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们带着小麦克风讲解时声音响亮,声情并茂。在这里展出的是贵州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万桥飞架的宏伟画面。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贵州架起桥梁,打开了通向致富的道路,在三条战略防线时期建设了贵广铁路、沪昆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


图为贵州省博物馆讲解员为队员们讲解贵州桥梁新建设 三下乡网通讯员 王芙蓉 供图
小小讲解员告诉我们“展览分为五个部分,以时间为展示主线,以桥文化为核心”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从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贵州交通和桥梁文化,围在小小讲解员身旁仔细聆听,我从纵向上对贵州桥梁史,道路交通史有了深入了解,在横向上对黔山秀水上的一座座的独特之处高桥进行了理解。其中紫云至望谟高速公路火花大桥,是中国唯一可以掉头的大桥,其独特的圆环结构设计,巧妙解决了山地建造匝道困难的问题,贵州的万桥飞架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的目前世界高度前100的桥梁贵州就有46座。它们都凝聚了建筑师如复一日的心血和建筑工人在烈日流下的汗水,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建筑业也依托三线建设发展起来。


图为万桥飞架展览团队成员与讲解员合影 三下乡网通讯员 王芙蓉 供图
乘坐大巴车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走进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深刻学习三线建设,探索企业发展方向,它立足三线文化精神内核(“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依托中共贵阳市委党校旧址和曾经自主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海军潜望镜的新光厂工业遗址,通过“一厂、一区、一园”的博物馆社区形式,集中展现当地三线建设的过去与未来、发展与变化、光荣与梦想。
映入我眼帘的是由天线,管道,复杂钢架结构等工业设备所组成的“大三线建设”五个大红字,展馆内陈列着“三线建设”时期工业迁移的工业设备,有各式各样的采矿设备,注视着这些设备,聆听着馆内讲解让我深感震撼,“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看到这些变化我也有所思考,“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困难。在“三线建设”的带动下像攀枝花,贵阳这样的中西部城市发展起来,贵阳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起采矿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内也有许多与开矿有关的设备,聆听了馆内的讲解我感悟到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和习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环保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贵阳做为“大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做为资源城市,资源早晚也有用完一天,如果不找好转型的路子,没有处理好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光靠资源发展无法支撑一个八九十万人的城市经济,这样最终会导致城市急剧萎缩。面对这些挑战,当地企业要如何发展呢?
回去过后,通过相关新闻我了解到,面对这些挑战,贵阳并没有退缩:贵阳正在推进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势产业高端化,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新兴产业规模化,创新驱动发展等发展方案。
学习三线建设,探索企业发展方向。我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感受到万桥飞架的雄伟壮阔,三线建设的伟大贡献,以及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因地制宜,和转型新发展的重要性。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山重水复,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隐蔽适合发展航天产业。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贵州因我们在变的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