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厝,今朝师生思过往
“古厝”是福州方言中古民居、老建筑的特色称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古建筑记录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古厝的保护传承对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高低起伏的马鞍墙、铜木结构的古老大门、内廊回转、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无一不透露着历史的痕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宏琳厝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单体建筑,有“民间故宫”的称谓,此外宏琳古街以活化文化遗产的“点”,由“点”到“线”,进一步整体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对比兴增厝作为福州游击队重要成立点,作为红色遗址,重点打造宣传红色文化精神。此次活动,实践队队员积极走访当地居民,收集和整理与当地古厝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对古厝建筑进行拍摄。古厝,这张闽都文化“金名片”穿越历史,熠熠生辉。
图为坂东镇宏琳厝 张英明 摄
图为实践队抵达兴增厝 黄怡璇 摄
访旧址,时代青年忆峥嵘
传承红色基因,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实践队来到洪厝里联络站旧址。作为抗战时期开展革命活动的理想场所,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为尽快打通古田—闽清—永泰地下交通线,委派黄房禹、吴盛端等人到洪安村建立地下交通据点,为后期打通闽北至闽中打下坚实基础。“青年既是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对象,也是红色基因传承实践的主力军,红色基因是激励青年勇往直前的精神财富”。该实践队带队老师方吴鹏总结道。
图为实践队探访洪厝里联络站旧址合影 方吴鹏 摄
图为实践队于旧址铁索桥前合影 方吴鹏 摄
实践队队员于旧址联络站洪厝里跨时空模拟讨论场景 黄怡璇 摄
图为革命烈士黄广天生前所用书桌 黄怡璇 摄
传非遗,数智学子助发扬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历史文化遗产是先民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反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强调:“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福州市不断探索“文物+非遗”“文物+文创”的利用新模式,并结合文物建筑自身特色,推动文物建筑有效合理利用。闽清大力响应号召,旨在以非遗传承活化为载体,促进文旅农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于金沙镇的非遗“张圣君信俗”连接了大陆两岸人民的信仰,“过去,他也许只是位司管四时风调雨顺的神,人们敬佩他神乎其神的力量;现如今,他已然不再是以神的身份—或者说他也是人,鼓励人们勤恳劳作终有收获,成为了人民心中的一种精神象征。”当地上演村老酒老板娘对张圣君评价道。
为了更好了解当地非遗文化,实践队前往了县非遗文化展示馆,观摩体验了馆内的数字展示功能,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上,实践队员们表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而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队队员通过数字演示漫画了解武术非遗 张英明 摄
图为实践队于张圣君祖殿前合影留恋 方吴鹏 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智能触控屏幕上学习窑器非遗 张英明 摄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实践队将持续跟随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袖足迹,围绕“数字照亮文脉之光,技术护航文脉保护”展开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以科技为引领,助力文化保护的持续发展,为数字赋能闽清文化贡献一份力量。保护好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肩扛重任,须努力将“闽”故事讲透讲好,挺立在五星红旗的关怀下,怀揣着五千年中华文明带来的底气,我们正昂扬自信奔赴在走向数智的路上。
莆田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数”拓星村三下乡社会实践队 学生记者:谢昕怡 许文浩 张周健 吕怡如 罗海林 指导老师:方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