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7月1日电(通讯员 彭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非遗事业的创造性发展,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7月1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感‘蟹’有你”暑期实践团前往1971仓坊,探访这里的非遗文化。
图为感“蟹”有你实践团合影。彭晨 供图
1971仓坊是由闲置的原消泾粮仓改造而成,用“非遗+手作”为文旅融合突破口,开展飞椅创作,进一步推动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融入文化街区建设,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增强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文化的认同感。
步入1971仓坊,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自仓坊开业以来,繁复多样又精致婉约的蓝印花布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多家团队和许多游客都前来欣赏和体验。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图为感“蟹”有你实践团进入馆内。彭晨 提供
在这里的非遗传承人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为他们讲述了蓝印花布的文化与发展。通过她的讲述以及对其的采访,深刻地了解了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以及扎染的精髓。在她讲述蓝印花布的发展时,同学们也体会到了蓝印花布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惊叹于非遗传承人的精湛的制作手艺,也敬佩于她坚持初心的毅力,学习她不断探索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的新途径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一起观赏蓝印花布作品。彭晨 提供
通过传承人的详细讲述,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蓝印花布起源于江南苏州,花开于江苏南通。自南宋起,因其材料获取方便、印章花型丰富,迅速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南通传遍江苏各地区。明代南通地区已有靛蓝出产,当地蓝草的大量种植,为染制蓝印花布提供了染料来源。染坊遍布乡间集镇,蓝印花布在此得以繁盛,形成了“衣被天下数百年”的景象。
蓝印花布的样式非常多,常常用在民居卧室,装饰在帐檐、床围、被面、枕巾等用品上,朴素自然的蓝印花布纹样寄托了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细腻的纹样也使卧室温馨而具有美感。蓝印花布也广泛应用在婚庆礼俗中,它是人们美好的精神寄托和载体。民间还有这样的传闻:新婚用的蓝印花布被不清洗,身体上会留下青蓝的花纹,象征一生相亲相爱。
虽然蓝印花布纹样朴素自然,但是它的制作工序却很复杂,光是制作工具就有五大类,共17种工具,需要经过多次浸染、晾晒、刻板等复杂工序,最终才能呈现出蓝白相间的美丽图案。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在现场和传承人进行了互动体验,近距离地感受到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并折服于它的艺术魅力。在场馆内,还陈列了一些玩偶、帽子和衣服等物品,它们都巧妙地和蓝印花布结合在一起,融入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蓝印花布的经典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让人眼前一亮,实现了蓝印花布在生活中的创新应用,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新型途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对于延续历史文脉、鉴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通过这次的探寻,实践团成员们更懂得了保护好、传承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虽然现在许多非遗都面临着数不清困难与挑战,但是也会有诸多的文化馆同1971仓坊一样,通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我们相信一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到非遗,让中国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