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慈利县暑期实践团于张家界市慈利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忙碌的采访调研中,实践活动已然进行一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对水土保持相关部门的采访以及实地的调研,不断寻找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临界点。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近年来,慈利县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水土保持工作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打造工作亮点。在不断推动水土保持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道路上,让水保监管模式打上慈利烙印,交出了一份属于慈利的特色答卷。
作为2021年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一直以来慈利县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突出,从2005年到2009年都是全国水土保持管理先进集体、清洁单位。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到慈利县在水土保持方面所做出的显著措施以及探究现状,团队来到了慈利县水土保持局近距离采访了三位专业人士,分别是:慈利县水资源和水土保持事务中心副主任许驰名、唐志初以及慈利县水资源和水土保持事务中心书记、主任王勇。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慈利县当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稳中求进地不断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家经济的支撑:慈利连续三年来,从2021到2024年都争取到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资金项目。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坡耕地的开发过程中国家建设投资大概是六千多万。所以项目建设本身,国家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力度是非常大的,而且成效也非常显著。
为了实现常态化治理,慈利县建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监管慈利县水土保持的现状与进程,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监管。严格依照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几位专业工作人员都表示,想要水土保持工作的长足发展,预防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土流失情况发生后做“事后诸葛亮”并非长久之计,只有精准发力,结合各区各地的实际情况、环境特点做出方案调整,才能达到把水土流失的程度和损失缩减到最小的效果。
经过此次采访,实践团成员对于慈利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内容理解更近了一步,同时也深刻领悟了“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