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柴茂 公共管理学院通讯员:朱宇潇)
7月13日上午,艳阳高照,绿意涌动。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张家界市慈利县“三湘四水,岸芷汀兰”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来到慈利县杉木桥镇中溶村,与该地党支部书记万侨就当地水土保持现状进行交流探讨。
来到中溶村的路途中,大片大片的坡耕地与种植的蔬果映入眼帘。万侨书记表示,长久以来,中溶村的水土保持的工作开展成效一直较为显著。以往治理坡地水土流失的经验,不失为一大助力。但在当今青壮年劳动力缺失、耕种效益大不如前等现状下,因地制宜,不断提升治理策略效能,撅起老旧经验,是中溶村水土保持项目开展的新方向。

(图为万侨书记在为成员们讲解治理模式)
“坡”改“平”,常检测,生态赋能促丰收。
万侨书记介绍道,杉木桥镇一直采取坡地改为平地,建立专业的水土保持监测点及安装监测设备及设施的相关措施,极大减少了水土流失,聘请专人进行为期两年的监测和数据上报,涉及土地面积100余亩,受益群众30余户,水土保持成效稳定。
青壮流失,耕地减产,治理方法须升级。
在进行水土保持工程之后,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等,百姓耕地减少。同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耕种能力严重下降,种地收益远不及以前,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购买粮食,耕种意愿不高。万侨书记表示,以往精耕细作也能带来显著的水土保持效果,但是随着大量的耕地荒置,其带来的平地水土流失现象逐渐显露。
因此,既往治理坡地水土流失的经验固然可借鉴,但制定高效质量的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以最新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治理策略的效能,是当下之需。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记录要点)
水土保持精准发力,治理方法推陈出新。
雨点虽小,其势也大。即使天气连日酷暑,也要做好现场勘察及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以反展的眼光看问题,警惕暴雨来袭。更要从实际出发,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一味套用老方法,旧经验,灵活调整不断创新才是“治理王道”。
水土赋能“地”生“金”,“金”不仅指金钱,更指绿水青山。正如院士专家们所言,“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才是最终目的。以新方法、新手段、新姿态筑牢水土保持“新高地”,不仅要让老百姓住得舒服,更要让口袋里沉甸甸的,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万侨书记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