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8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重庆市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5人,前往重庆开展防空洞再利用系列实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有大小防空洞1600余个,实践团针对非战时防空洞的合理利用与价值挖掘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前往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背篓专线”菜市场、建川博物馆、军哥书屋、“别有洞天”便民通道等防空洞改造设施进行了实地调查。
历史洞天——防空洞里的重庆记忆
实践团首先前往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了解防空洞的历史。踏入遗址,一面写着“愈炸愈强” 四个大字的残墙格外醒目。这些元素仿佛瞬间将团队成员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重庆人民在抗战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序厅中的残墙 严小雨摄
防空洞不仅保留了历史痕迹,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场馆中播放纪录片并通过光影特效等手段沉浸式再现历史场景。历史的沧桑与坚韧在此交汇,让人深感和平之珍贵。团队成员体验了虚拟仿真后的防空洞,每一幕的重现,都是对先烈的致敬,对未来的警醒。

团队成员郭婧宜虚拟体验防空洞 严小雨摄
随后,实践团前往重庆建川博物馆。游客中心里樊建川馆长的自白赫然眼前:“人寿百年,纸寿千年,而木、石、金、铜、瓷、玉等器物寿命可达万年,人走物留,直到永远。博物明志,宁静致远。沧桑文物会说话:让历史告诉未来。”
走进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团队成员张清仪感慨道:“这里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当年工厂的生产场景和工艺流程,还通过实物和图文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工人们不畏艰难、夜以继日生产军需物资的情景。”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重庆工业辉煌的致敬。

建川博物馆内团队成员正在讨论观察展品 严小雨摄
团队成员发现防空洞改造而成的场馆中内空气潮湿,地面较湿滑,墙壁上可以看到有水雾积聚。为防止文物受潮,展品柜中放置了大量干燥剂。

建川博物馆内展品柜内放置干燥剂 严小雨摄
文化洞天——防空洞里的文化传播
7月16日,实践团前往了军哥书屋防空洞店。步入拱形门洞,才算真正走进了防空洞。40多米长、带有明显弯曲度的隧道,一段被布置成书墙,另一段则保留了原来的模样。这里俨然是一座藏书阁,收集了有将近20000本关于重庆的历史文化书籍。书架按照全市区县划分,便于市民查找。

军哥书屋内写有“涪陵区”的字牌 严小雨摄
团队成员张清仪对书屋负责人苟军先生进行了采访。谈及书屋的成长,苟军先生说:“防空洞是重庆的特色,我想将这一特色和文化传播相结合,所以就租下了这个防空洞开设书屋。”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慕名而来,有的在此寻得心灵的慰藉,有的则捐出自己的藏书和心爱之物丰富这个书屋。从最初的个人收藏到如今的对外开放,军哥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文化的力量与阅读的魅力。

军哥书屋内团队成员张清仪对苟军先生进行采访 严小雨摄

军哥书屋内来自浙江游客的赠书 严小雨摄
在军哥书屋内,实践团成员发现了与建川博物馆相同的问题——潮湿。团队成员张清仪就防空洞潮湿这一问题对苟军先生进行了提问。苟军先生说:“潮湿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通过给书本装上塑料包装,安装了四台抽湿机和新风系统,来降低书屋内的湿度。”

军哥书屋内大量书籍包有塑料包装 严小雨摄
生活洞天——防空洞里的人文关怀与生活气息
7月13日上午六点,实践团成员从重庆市渝北区石船站出发,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背篓专线”,跟随石船镇菜农的脚步前往“背篓专线”菜市场。菜农们步履匆匆,背篓里装满了新鲜蔬菜。在站内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引导下,菜农们依次排队进站。列车内人流拥挤,但充满了菜农们的欢声笑语。

四号线车厢内菜农带来的新鲜蔬菜 严小雨摄
菜农谭平分享道,每周六他们都能够凭借政府发放的特别入场券,免费在防空洞菜市场内的摊位上售卖自家的蔬菜,市区的菜价比小镇上要高,菜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入场券通常供不应求,在“背篓专线”防空洞入口有很多菜农由于没有入场券无法进入防空洞售卖农产品。

四号线车厢内团队成员张清仪与菜农谭平交谈 严小雨摄
进入防空洞菜市场,空气湿润凉爽,摊位排布整齐,新鲜蔬菜琳琅满目。十点半时,摊位上的蔬菜便已经基本售罄。菜农江立松说:“希望市场在周三时也能开放,这样我就能一周来卖两次菜了。”防空洞背篓助农空间既帮助菜农解决了卖菜难的问题,也便利了市民买菜,同时发掘了防空洞的新价值。
洞见山城——防空洞再利用任重而道远
随着实践进入尾声,实践团前往重庆南岸区“别有洞天”便民通道,江北区“水煮重庆老茶馆”等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问卷调查。实践团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防空洞再利用的难点主要在解决洞内潮湿问题,优势在于防空洞内冬暖夏凉。在问卷调查时,步道内的布展人员谷彦军爷爷提到:"我从事安全相关的工作几十年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防空洞再利用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安全建设上,现在很多再利用的防空洞都缺少消防栓等基础的安全设施。而且我认为将防空洞用于国防教育也是一个可发展的方向。目前防空洞的多样化再利用还需努力!”

布展工作人员谷彦军在“别有洞天”步道内填写问卷 严小雨摄
经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发现目前防空洞的再利用形式不够多样化,开发程度较小,还存在缺少卫生间、消防栓等基础设施、环境潮湿等问题。此外,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防空洞类型制定不同的再利用策略,寻找历史保护和商业价值的平衡点。
最后,团队成员通过公开信箱将本次实践中的发现反馈给了重庆市国防动员办公室。信件内容包括部分防空洞缺少消防栓等安全设施、“背篓专线”防空洞菜市场的开放场次增加等建议。
实践团队成员张可说:“防空洞静默地诉说着过往的艰辛与奋斗,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桥梁。因此,在防空洞的再利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其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着手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更要保留其历史痕迹,挖掘其背后的红色故事,让每一块斑驳的墙壁、每一条蜿蜒的通道都成为生动的历史课堂,让人们在参观体验中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