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树不容易,一定要继续走在前列”。为了探寻如何实现党引领乡村法治,如何将法治、德治、民治三者有机结合,如何在法治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何在发展中促法治,如何在乡村中用科技实现法治等问题的答案,7月8日宁波大学“法润乡心,治策同行”小队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号召,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走进“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民主法治示范村——滕头村,一睹示范村的风采,学习其丰富的经验。
立足党建,引领乡村法治新发展
榜样带头进,精神永流传。1966年,滕头村党委带领民众,沐风栉雨、肩挑手拉,历时15年完成了改土造田的浩荡工程,初步展现了滕头村苦干兴家的精神。1978年,滕头村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抓住机遇,迈开了改革的步伐。2017年,滕头村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历任书记的带领下,滕头村把握住了历史机遇、坚持“苦干加实干,家园变花园”的发展密码,走在了新时代的乡村发展前沿。
束人先束己,党建带群建。党建引领乡村法治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滕头村法治建设以“党员做示范,群众跟着干”为发展“密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同时,滕头村坚持从严治党,党委遵循“三先原则”“四不规定”以及“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奉献”的“十字”办事原则,党员则必须做到“六带头”“八要八不要”,力求真正做到党政清廉、党性纯洁、党员先进,充分发挥党在村庄法治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四治融合,探索乡村法治新模式
人民放于前,民安万事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滕头村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充分倾听人民声音、反映人民愿望,做到有问必答、有错必究、能解决尽解决,充分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怎金人民福祉。滕头村还有村庄驻点的派出所,保证及时出警,及时解决纠纷,保证居民安居乐业。
法治兼德治,情理相交融。依法治国需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面对乡村重人情、亲缘浓的思想氛围,滕头村在以法治为基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方式以道德情理解决民众纠纷。其联盟各村设立道德亭、组建“老娘舅工作组”,跨村协调村民矛盾纠纷,打造和谐邻里关系,充分发挥德治作用。滕头村在村内设立共享法庭,通过线下与线上诉讼相结合的方式,以法律的手段为村民解决纠纷。
法治促自治,人民自当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也是人民参与的法治。滕头村联盟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规民约。除此之外,村民还组织了治安巡逻队维护安全,村财务完全公开供村民监督,每年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总结汇报与计划,组成村民小组开会,层层告知保证村民知情且反馈。滕头村的系列举措深化基层网格治理,形成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负责、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智治敢创新,科技绘未来。滕头村理念先进,依托“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创建,坚持以“一统三化九场景”为指引,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滕头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通过村治赋能激发乡村社会动力活力,推进乡村振兴,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为导向,着力建成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推进党建统领;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为综合措施的一统四治治理模式,推进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自治化、高效化、现代化、智能化。
公平分配,实践共同富裕新理念
增民生福祉,求共同富裕。滕头村可称为“没有后顾之忧的村庄”,其自行筹集设立滕头常青老年基金,丰富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设置育才奖励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老师和家长,培养重教风气;整村规划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其余土地用于旅游业或农业发展,增加村庄收入。滕头村的举措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滕头村的优秀案例对我国法治乡村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道:“常青树不容易,一定要继续走在前列”。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小队走出校门,跳脱出课本、离开象牙塔,深入实践感受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战略在个体乡村中的具体绽放,学习和领悟到了许多的经验和知识,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乡村振兴、法治中国的小小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