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赓续民族精神
三下乡网南京7月15号电(通讯员:侯雪 许芸)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和底色,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国之本。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南京更是见证着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拥有许多红色革命博物馆、历史遗址等。为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精神激励、价值引导等功能,2024年7月3日,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苏间记”实践团队在南京展开了探索红色文化,感悟革命精神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成员通过游览南京抗日航空烈日纪念馆、颐和路社区将军馆、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南京的红色革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把握。
一、长空祭忠魂,英雄归故乡
图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前团队合照 许芸摄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北麓,是世界上首座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也是国内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入门第一眼便被雕像摄住了心神,只见一个三头六臂的“正义之神”正骑在飞天虎上张开双臂,挥弓向着天穹射去。而它本身就象征着中、苏、美三国团结统一抗战。
图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正义之神雕塑 许芸摄
纪念馆共分为四部分,分别由“奋勇抗敌”、“国际援华”、“壮志凌云”和“缅怀先烈”以及部分室外实物展品组成,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中国空军和国际援华空军共同抗击侵华日军的英雄事迹。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件件蒙尘的旧物,都在昭示着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尤其是一号展馆‘奋勇抗敌’中有两件镇馆之宝,是江苏籍航空英雄陈怀民的一副航空手套和银饰,这也是展馆征集到的首件文物。陈怀民是我国航空英雄中最为著名的烈士,时任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他在击落一架敌机后受到5架敌机围攻,飞机油箱着火。本可跳伞求生的陈怀民毅然驾机撞向敌机,与敌同归于尽。这副航空手套,是陈怀民在升空决战的前夜留给妹妹陈难的。手套背后,是为国捐躯的大义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二、血肉之躯,英雄之魂新中国成立后,颐和路片区建筑群内居住过的共和国新老将军有百位以上。为传承和弘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南京市鼓楼区决定建立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将军馆分为序厅、沙场雄威、将军的晚年生活等多个部分,以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64位将军(可能随着资料收集和展示的更新有所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立下的不朽功勋。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观看视频资料,团队成员也体会到了老将军们在晚年生活中,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注社区建设,情系百姓群众,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
图为颐和路将军馆前团队合影 许芸摄
三、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梅园新村纪念馆是为纪念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此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历史而建立的,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汉府街18-1号,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最令团队成员动容的无疑是“恩来精神”,走过一张张历史照片,穿梭于一段段历史空间,见证了周总理的一生,才真正了解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周恩来精神内核。就像周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说:“只要不背叛人民,永远依靠人民,我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就一定会有出路!”
图为周总理名言 许芸摄
四、丹心照汗青,忠骨埋雨花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路215号,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烈士陵园。从陵园北大门步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烈士雕塑群像。群像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像高8米,宽8米,重达1400多吨。这组群像共塑造了9位烈士的光辉形象。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如图5)。这不由让我想起《四月的雨花台》中描述的画面,只有经过鲜血的浸泡,石上才会长出美丽的花纹。
图为雨花台雕塑群像 许芸摄
纪念碑的南面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是一组"凹"型两层的白色古典型建筑,正门上有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横额的上方用花岗岩雕凿出日月同辉的图案,象征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馆内陈列有1000余件烈士遗物、450幅珍贵图片和恽代英、邓中夏等127位烈士的事迹和文献资料。注视着一座座白色丰碑,强烈的肃穆感和无言的感动在心底澎湃。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让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团队学生的基础品格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更有利于筑牢红色文化的根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挺直精神脊梁。接下来团队将探访更多江苏特色地方文化,在继承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
投稿: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侯雪
审稿: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