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经。2025年7月8日至2025年7月19日,来自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安岳“青衿弘文”实践团,奔赴资阳市安岳县新民社区。团队创新设计六大文化课程体系,以礼仪教化、非遗体验、乡土浸润为脉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践行“青矜共进,弘文新民”的青春誓言。
“拱手礼要掌心虚握,指尖平齐,这样才是对长辈的尊重。”,在礼仪课堂上,队员们正带领孩子们练习传统礼节。从校园里的鞠躬问好、课堂举手,到家庭中的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再到公共场合的轻声慢行、排队守序,课程设计紧扣《小学生礼仪实操课》中的细节——用“礼仪树”成长图记录进步,用情景模拟演练待客场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明白:礼仪不仅是规矩,更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一位7岁的孩子在课后骄傲地说:“现在我知道给奶奶递东西要用双手了,她夸我懂事呢!”
文化鉴赏课,古今对话的画卷徐徐展开。队员们从“眉山三苏”讲起,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为孩子们讲述苏轼的诗词人生,让来自眉山的“老乡”故事拉近了孩子们与经典的距离;讲到传统节日时,元宵灯谜、端午包粽习俗引发热烈讨论,孩子们争相分享家里过中秋“分月饼”的趣事;非遗传承环节,“搅漆成纹、旋转浸色”的制作步骤,红脸关羽的“忠义”象征,让孩子们惊叹于“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这么酷”;而当队员们展示安岳石刻的图片,讲述家乡那些历经千年的佛像背后的故事时,孩子们眼中的自豪与好奇,正是文化认同的萌芽。三苏文脉,在此苏醒——故乡是最好教材“吾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图1为志愿者为孩子们上脸谱课。袁琴 供图
美术课上,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中触摸文化肌理。让大家用指尖蘸取颜料,按压出“梅花”“竹叶”等传统意象,在拓印中理解 “墨分五色” 的东方美学;结合安岳 “柠檬之乡” 的特色,让孩子们画出金黄饱满的柠檬,再添上家乡的石刻元素,将本土文化融入创作。一位 11 岁的孩子在画完“柠檬与佛像”后说:“原来我们家乡的特产和石头上的画,能一起变好看!”

图2美术课后孩子拿着“柠檬”与志愿者合影。卢婷 供图
手工与泥塑课上,指尖的温度唤醒了文化记忆。剪纸课上,孩子们跟着教程,剪出“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的纹样,在对折、剪裁中理解“对称美”的传统审美;非遗漆扇制作时,大家参照“橘子配色”“青花瓷配色” 指南,让颜料在扇面晕染出独特纹路,感受“以漆为媒”的古老技艺;超轻粘土成了泥塑课的“魔法材料”,孩子们捏出《惠崇春江晚景》里的“竹外桃花”与“春江鸭”,将古诗中的意境化为手中的立体造型,让“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春日图景在指尖绽放。

图3为孩子们正在制作“春江鸭”。袁琴 供图
体育课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别样火花。队员们从中“蹴鞠” 的历史讲起,带孩子们玩起“古代足球”游戏,在奔跑传球中体会“古人也爱运动”的趣味;音乐课上,《萱草花》的温柔旋律与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 的歌词,让孩子们在合唱中感受母爱与传统意象的共鸣;而 “听歌猜动画” 环节,《熊出没》《猪猪侠》等动画歌曲里的本土故事,更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触摸文化的温度。
课业辅导课上,队员们专注帮孩子们攻克暑假作业中的难题。没有复杂的文化延伸,只有耐心的讲解和反复的鼓励,这种纯粹的陪伴,让孩子们渐渐放下拘谨:内向的女孩会悄悄把画好的小纸条塞给老师,调皮的男孩会在解题后得意地说 “老师你看我厉害吧”。正是这份无距离的互动,让师生之间的信任悄然生长。

破晓的集市炊烟,深夜的教案灯火,见证着十人团队的匠心共守。当生活组采买归来的青椒还沾着晨露,课程组已就地将安岳柠檬化作“酸味里的阴阳五行”趣味课;当手工材料告急,超轻粘土的轻盈特性激发应急创意——树叶拓印、碎布拼画,困境反成美育契机。“协作是比教案更重要的教材,”宣传委员袁琴在日记中写道,“当孩子们看见我们共拾行囊、共解难题,协作的种子便与文化同植心田。”
十天的支教虽短,文化种子已悄然发芽,师生情谊也愈发浓厚。曾分不清节日的男孩能说出端午渊源,剪不好纸的女孩送出“福”字剪纸,孩子们会在课业辅导后拉着老师的手讲家里的趣事,这些细微的变化都见证着成长。
“青矜弘文”的意义不止于“教知识”。礼仪课教会尊重,文化课播下自信,手工课锻炼传承,课业辅导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团队协作示范担当。当孩子们捏出 “三苏祠”、指着漆扇说 “这是我们的非遗”,当他们把写满感谢的纸条塞进队员手中,教育的真谛已然显现——它让文化扎根,更让心灵相通,成为孩子们 “知来处、明去处”的底气。
离别时,孩子们捧着完成的暑假作业和手作送别队员。这些稚嫩的字迹与作品,既是成长的见证,也是情谊的信物。“青矜弘文”实践团的旅程虽结束,但 “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初心,终将在安岳新民开出更绚烂的花朵。(通讯员 李力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