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郭镇东杨格庄村村委会内,村书记面对“寻找90后党员”的困境一筹莫展:“上次换届,村里根本找不到一个90后。”这简短的一句,撕开了中国无数乡村共同的隐痛——精英的加速流失正抽走乡村未来的筋骨。

图为毕郭镇东杨格庄村村委书记办公室摄
乡村“失血”——精英一去不复返东杨格庄村现有户籍人口900余人,但实际在村的仅400多人,且多为老人。50岁以下村民寥寥无几,40多岁的书记已是村里的“年轻人”。年轻一代通过升学离乡后,极少回归,更无回乡创业者。村书记坦言:“基本出去了就不回来了。”户口迁离,意味着这些“飞出去的金凤凰”不仅人远离乡土,连村民身份也已剥离,参与村庄治理更无从谈起。
归途之障——现实引力与心灵枷锁乡村精英难回流,本质是生存现实与精神尊严的双重围城。物质层面,乡村缺失城市化的基础保障网络,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缺乏社保支撑、生活服务配套几近空白,形成“挣钱无门、生活不便”的硬性壁垒;精神层面,“走出农村”的传统成功观与“荣归故里”的乡土期待激烈冲突,使返乡行为被异化为“城市竞争失败”的标签,在熟人社会的评价体系中承受着“丢面子”的心理重压。基础保障的缺失加剧了“回乡即落魄”的偏见,而观念歧视又进一步消解了建设家乡的成就感,最终将精英牢牢锁在城市化的单向轨道上。
“能人”遥望——输血难及造血虽有力不从心的“村外能人”为故乡输血——捐资修路铺桥,但这终究是点滴补救。修一条千米村道动辄30万元,仅靠分散乡贤的偶尔反哺,实难支撑乡村持续发展。更关键的是,这些在外经营企业或工程的能人,因乡村“没有合适项目”、“基础条件跟不上”,其经验与资源无法落地转化为内生动力。
产业空心——深陷传统之困东杨格庄村的苹果产业正困在利润最薄的圈子里打转。上游种植环节,技术人才流失导致品种更新与规模化种植缺乏专业支撑;中游加工环节,本村深加工能力空白迫使产业链止步于原料供应,将附加值拱手让给周边企业;下游销售环节,电商渠道的零星尝试难以撼动线下收购主导的传统模式,使产业抗风险能力持续弱化。三者环环相扣,技术缺位制约产业升级,加工短板扼杀增值空间,渠道单一加剧市场脆弱性,最终将村庄经济钉在初级农产品生产的低价值链条上,形成"种苹果却难靠苹果致富"的困局。
星火微光——回流者的启示东杨格庄村书记本人便是罕有的回流火种。2021年,他放弃以前的苹果产业工作,回村后流转300多亩土地发展果园,村民既可收租又可务工,双重增收。这印证了一条可行路径,让土地生金,让农民增收,精英的专业能力才有用武之地,回流才具吸引力。
东杨格庄村的困境是乡村振兴宏大叙事的一个缩影。当城市以社保、便捷和“体面”形成强大磁场,乡村若无扎实产业根基与破除陈陈旧观念的决心,政策鼓励的回流终将悬于半空。
书记的果园试验是一束微光,它昭示着唯有让土地生长出比传统耕种高得多的价值,让务农成为有尊严、有保障的选择,乡土才能真正对漂泊的精英发出不可抗拒的召唤。这不仅是东杨格庄的救赎之路,更是无数乡村跳出“失血--空心”循环的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