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
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一件最平凡的小事,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开展了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意识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也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如同五十六颗璀璨的明珠,共同镶嵌在中华民族的锦缎之上。从帕米尔高原的雄鹰到东海之滨的渔歌,从内蒙古草原的马头琴到苗寨深处的银饰叮当,各民族用独特的文化密码,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壮丽史诗。
民族大团结在近代共同抵御外侮的斗争中淬炼成钢。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沉睡的东方巨人,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民族意识。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有各族民众的支持;甲午战争中,左宝贵等少数民族将领血战平壤;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让日寇闻风丧胆,蒙古族抗日武装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西南各民族群众用生命开辟滇缅公路这条"抗战血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响彻云霄的呐喊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将各族人民凝聚成共赴国难的整体。历史证明,每当面临存亡危机,中华民族总能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在血与火中淬炼的团结精神,已成为民族基因的一部分。
新时代的民族大团结在共同梦想的引领下焕发新活力。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族群众在扶贫干部帮助下实现"一步跨千年"的脱贫奇迹;在新疆和田,汉族技术员与维吾尔族棉农共同探索现代农业致富路;在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政策让蒙古族牧民的绿色梦想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当彝族孩子通过"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打开认知新世界的大门,当壮族歌圩、苗族跳花节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文化名片,我们看到民族大团结已从政治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日常生活。各民族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携手共进,正在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鲜活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汉地的飞天与西域的乐舞相映成趣,见证着古代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近代史上,各族儿女同仇敌忾,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筑起血肉长城,藏族同胞的马帮为前线运送物资,回族战士在平型关战役中奋勇冲锋,汉族将领与维吾尔族民众共守边疆,用生命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担当。
今天的民族团结,更在寻常巷陌中绽放温暖。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民族团结大院”里,汉族大妈教维吾尔族姑娘包饺子,哈萨克族大叔帮回族邻居修理家电,孩子们在同一片阳光下追逐嬉戏,不同语言的笑声汇成最动听的和弦;在云南怒江的独龙族村寨,汉族技术员带来了新的种植技术,傈僳族同胞手把手传授山间采药的经验,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成了“直过民族”脱贫致富的样板;在内蒙古的草原上,蒙汉双语学校里,孩子们既诵读着《论语》,也传唱着《吉祥三宝》,文化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份团结,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更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当五十六个民族的手紧紧相握,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我们便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出更加辉煌的中华篇章——这,就是民族团结最动人的模样,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